<p id="7jvfb"></p>

    <strike id="7jvfb"></strike>

    <p id="7jvfb"><ins id="7jvfb"></ins></p>
      <span id="7jvfb"></span>

        <th id="7jvfb"><rp id="7jvfb"><ruby id="7jvfb"></ruby></rp></th>

        <video id="7jvfb"></video>
        新聞資訊
        公司快報
        媒體聚焦
        行業信息
        媒體聚焦
        新冠疫情后建筑行業的變與不變

        點擊數:7464  時間:2021/4/10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經濟和生活都帶來了巨 大影響,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新的變化促使我們對未來進行新的思考。中國經濟走 勢如何變化?新冠疫情對建設行業有何影響?企業應如何保持理性以謀劃未來?

         

        變與不變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是辯證的統一。我們應當把變與不變有機地統一起來,認識與把握不變中有變,變中 有不變。對未來變與不變的思考,筆者用這樣一個方程式來表達:W=X×(A+B+C), W 表示未來,X 是變量,代表這次疫情產生的影響,A、B、C 是三個常量,分別代表 中國經濟“5 時代”到來(經濟增速在 5% 左右)、“4 動能”支撐高質量發展、“3 要素” 是建設企業應對選項。

         

        疫情影響下經濟下行壓力陡增

         

        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的沖擊引發全球關注。從武漢宣布封城、確診人數不斷攀升、 全國延遲復工復產,讓本來就處在三期疊加、動能轉換的中國經濟面臨更加巨大的下 行壓力。正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未來方程 式中的一個變量。

         

        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特別是進出口貿易和部分制造業、“吃、游、看、運、學”等消費類產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沖擊,而 因為停工停產造成的資金鏈緊張問題也在很多中小企業 中顯現。受疫情影響,很多建筑企業出現了復工成本增 加、質量安全隱患增加、生產要素組織困難增加、工期 履約難度增加、工程建造成本增加、企業利潤水平降低 的不利情況,上述“五增一降”的困難局面無疑是對企 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的巨大考驗。

         

        2003 年的非典疫情,當時有些人認為其對中國經濟 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應當調整經濟發展目標。但是,最終 的結果并沒有如此。在短暫的影響之后,中國經濟進入到 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這充分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 強的韌性。與 2003 年相比,盡管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環境 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 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關系復雜多變,各種不確定性因素 不斷增加。但是從總體上判斷,新冠疫情短期內會給中國 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挑戰,但是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基 本面,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

         

        縱觀人類發展進程,當代中國的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和改革開放市場化的三大歷史性進程不會發生逆 轉,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的目標不會改變。因此,新冠疫情雖然來勢洶洶,對當前經濟社會影響巨大,但是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疫情終將過去,影響微不足道。

         

        這就像開車在高速路上遠行,突然遇到一起交通事 故,汽車拋錨停了半小時。這時如果目標行程只有100公里,那么這半小時就有很大影響;但是如果目標行程是 1000 公里,那影響就很;如果目標行程是10000公里, 那么這半小時就可以忽略不計。目前,我國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除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區市,以及湖北省內除武漢以外的其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數已經連續多日保持在個位數和無新增,總體呈積極 好轉態勢。各地企業的復工率正逐步提高,其中上海、浙江已超過 90%?梢灶A計,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逐 步減小,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回歸正常軌道。

         

        基于此,筆者對于疫情影響的估計是:短期負面,中 期平面,長期正面。2020 年的中國經濟仍然是值得期待的,中國經濟的未來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5 時代”經濟韌性仍然強勁

         

        認識中國經濟,不僅要看疫情這個變量,還要看方 程式中的三個常量,要把握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首先需要關注的一個常量,就是中國5 時代”經濟 的韌性,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經濟的大勢。中國經濟 和世界經濟密不可分,中國經濟的大勢要放在世界的經 濟政治格局或者政治經濟格局中來衡量、來看待。

         

        習總書記說過“太平洋足夠大,能夠容得下中美兩國”,但是,美國人說“美國優先,太平洋有我們一家就夠了”。這是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個基本狀態,而政治 格局會引起經濟格局的變化。我們應該認識到世界格局的變化,也應當認識到這對中國經濟的重大影響。中國 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體量很大,發展很快。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增速從兩位數的增長,到接近10%的增長,再到現在 6% 的增長,且成績來之不易。顯而易見,中國經濟正在趨勢性回落,筆者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經濟的“5 時代”已經來臨。

         

        從實際數據來看,2019 年中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利潤同比下降 3.3%,2019 年一季度 GDP 增速 6.4%,二季度增速 6.2%,三季度增速 6.0%,第四季度增速 6.0%, 2019 年全年 GDP 增速為 6.1%,經濟增速已經逐步放緩,但是地產投資增速處于偏高階段,2018 年經濟增長 6.6%,其中出口和地產投資增速近 10%。2019 年全年經濟增長 6.1%,其中地產投資增速 9.9%。由此可見,如果 2020年之后的未來5年出口和地產都進入更常態的增速軌道,則隱含的經濟增速將會有所降低。我們應當認識到中國 經濟逐步由“少年期”進入“成年期”,已不可能維持原來的高速增長,GDP增速的下降趨勢不可避免。

         

        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一趨勢,但是并不需要過 分憂慮。從絕對量上看,2018 年相對于2017GDP的絕對增量接近10萬億元,相當于2000年全年的GDP 總量,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即使只有5%增長率,但絕對增量仍然是巨大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速增長了 40 多年,2008 年我們打破了 1972 年以來美國第一,日本第 二的世界 GDP 排名格局,連續 10 年穩居世界第二,經 濟總量已經積累到一個龐大的規模,很難再繼續保持一 個高速增長的步伐,需要調整姿態,進行結構性改革, 增長的步伐必然會放緩。

         

        再從全球經濟格局中看,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 法國的 GDP 增長分別為 2.3%、1.4%、1.3%, 德國 GDP 增長僅 0.6%。相比較下,2019 年中國 GDP 增長 6.1%, 同樣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印度 GDP 增長也只達到 5.3%,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處于世界前列。

         

        中國粗放型的增長模式要改變,就要進行結構性調整,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尋找驅 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也會加速這個 步伐?梢钥吹,疫情發生以后,政府積極抓好疫情防控 的同時,及時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企業和有利于經濟恢復 的重要措施,很多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地出臺了許多應對 之策。另一方面,這次疫情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促使企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主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重要性,從而推動企業轉變思想觀念、經營理念、思維方 式,轉向精細管理和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能夠渡過難關的企業則會獲得新的發展機會,獲得更多市場和更多發展空間,從而加速新舊動能轉化步伐。

         

        4 動能”支撐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 時期,產業迭代、新興產業、城市群、大基建必將成為 重要的動力支撐,也就是方程式中的另一個重要常量, 即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4 動能”。

         

        一是產業迭代。這是指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新 產業更新、老產能淘汰的情況,新舊產業迭代發展勢必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也會給建筑企業帶來機會。

         

        二是新興產業。這是指因為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 出現了很多原來沒有的產業,新興產業通常是以重大技 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 發展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必將給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 力,給建筑企業帶來發展空間。

         

        對于建設行業來說,關聯度比較大,動力比較足的, 也是最應該關注的是第三個動能—城市群的發展和第 四個動能—大基建。

         

        三是城市群。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國經歷了世界 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2018 年末, 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59.58%,2019 年已經超過 60%,較 1949 年末提高 48.94 個百分點,年均提高 0.71%。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達到 43.37%。目前,城市化發展隨 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放慢了節奏,固定資產投資(房 地產等)已過了快速增長時期。但是中國城市化的規模 和空間依然是巨大的,以城市群發展為特征的新型城市 化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城市化、城鎮化、城市群這三個詞體現了中國城市 化歷史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主要特點。2006 年“城市群” 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2013 年以來中央要求把城市 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市化建設的主體形態;2019 年《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對我國 12 個大型城市群一體化水 平作出了評估,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經濟份額超過 40%。城市群一體化成為高質量發展、區 域均衡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現階段有 8 個城市群及其規劃最值得建設行業重點 關注,分別是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 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 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城市群的發展會給建設行業帶來巨 大機會。城市群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是互通,城市群之間需 要有軌道、公路交通等,交通發展起來了,人才會聚集, 產業會聚集;A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 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

         

        四是大基建。所謂“大基建”,就是傳統基建和新 基建的統稱。這里說的“新基建”是廣義上理解的新型 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包括新時期下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和 升級的新需求,同時還包括 5G 網絡、數據中心、人工 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特高壓、 高鐵、城際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一個非常具備發 展潛力的新動能。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投資更是我國穩增長、補短板的重要舉措,是逆周期調 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實際上,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基礎設施仍有較大 建設空間。我國基礎設施競爭力位列 36 位,交通類基礎設施排名 24 位,公共事業類基礎設施排名 65 位,人均 基礎設施水平還較低,盡管我國的 GDP 總量排在世界第 二位,但是我國的交通設施排名靠后,用水、飲水、衛 生基礎設施的占有量和人均用電量排名,人均公路鐵路 網的密度、人均鐵路里程排名都很靠后,這與我國的經濟總量是不相稱的,這就是發展的空間。

         

        隨著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復經濟、穩全年增長成為當下議題,加大基建投入也成為對沖疫情負面影 響、拉動經濟回暖的重要手段。我們看到,自春節假期 后,多地陸續發布 2020 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或推進情況, 部署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進度。據不完全統計, 截至 3  5 日,24 個省市區公布了未來的項目投資規劃,2.2 萬個項目總投資額達 48.6 萬億元,其中 2020 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近 8 萬億元。

         

        此次疫情暴露出城市醫療衛生、民生工程、社會治 理等方面的基建短板,也將帶來更多機會。5G 通信網絡 建設、數字化建設、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產業鏈基礎 設施建設將會成為 2020 年一大建設重點。

         

        總之,產業迭代、新興產業、城市群、大基建這四 個方面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能,而城市群、大基建 這兩大因素對中國建設行業來講尤為重要,在新疫情的 倒逼下,相關需求增長會加快,行業也將出現更多機會。

         

        3 要素”助力企業爬坡前行

         

        世界大勢都是一樣的,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條件也 基本是一樣的,外部經濟環境和疫情帶來的負面效應疊 加,對每一家企業生存和發展都提出了更嚴酷的考驗。 宏觀是我們必須承受的,而微觀我們則能夠有所作為。 因此,每一家企業應對策略會有所不同。筆者認為,疫 情影響下,企業很好地回答這三個問題將是贏得未來的 關鍵所在:如何強身健體做好自己、如何實現商業模式創 新、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

         

        一是強身健體?鬃釉唬翰换紵o位,患所以立。企業 好壞與大勢無關,任何時候都有好的企業,任何時候都 有倒閉的企業,就看你自己怎么做,把經營不好都歸結 于外部因素,那是無能的表現。

         

        當前,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社會經濟技術發展 不斷迭代,新冠疫情也給我們再一次敲響警鐘,企業的 經營和管理體制機制時刻面臨市場和新情況帶來的沖擊 和挑戰,這不僅是建設企業而且是所有企業都需要思 考的問題。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必須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相對的 確定性,提高決策正確率,抓住發展機遇,化解各種風險。面對外部宏觀政策環境變化和行業管理體制機制的 滯后,我們必須眼睛向內,做好自己,這是強身健體的根本要義。

         

        從計劃經濟到深化市場化改革,再到高質量發展轉 型,不同時期建筑企業的發展要求、發展重點和路徑是 不同的。真正優秀的企業應該順應時代要求,根據不同 時期的特點,制訂符合企業實際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策略, 明確實際工作中的側重點和突破口,只有做強自己,才 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是商業模式創新。借用德魯克的一句話“當今企 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 競爭”。商業模式創新是建筑企業應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 境挑戰需要具備的重要因子。

         

        目前,建設領域比較常見的商業模式創新,包括 PPP、 EPC、FEPC、BOT、TOD 等。PPP 模式因為有效地連接 了政府和社會資本,由社會資本去整合社會資源進行基礎 設施建設,不僅推動整個經濟發展,還有效降低了政府負 債率,成為這幾年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廣的商業模式。

         

        2014 年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 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操作指南(試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發布了《關于開 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政府和社會資本 合作項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 版)》,大大促進了 PPP 模 式在全國各地的快速推進。筆者認為,PPP 模式一要規 范,二要發展,要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國家  自 2017 年以來出臺了許多新的 PPP 政策,不斷糾偏和調 整,目的是讓PPP 回歸其本源,發揮其作用。

         

        PPP 的內涵究竟是什么?了解 PPP,首先應當關注 PPP 項目的“六個必須”:政府和企業必須長期合作,項 目必須能夠融資,企業必須出資并運營,政府必須規制和監管,參與各方必須合作共贏,使用者必須滿意。

         

        如何更好地化解和防控風險也是 PPP 模式下需要關注的重點。政府要控風險,降低政府債務,化解系統性風險;國企要降杠桿、減負債,改進考核辦法,追求高質量發展;社會資本的基本屬性是講資本效率、講收益回報。就當前市場實際需求看,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社會投資人要不斷提高市場投拓、 資本運作、商業模式設計、風險防范、全生命周期的管 理運營這五大能力。同時,也要注意防范政治法律、融 資放款、建設履約、項目運維和收益回轉等經營風險。

         

        市場競爭,適者生存;市場競爭,強者生存。在日益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實力的先知者、先覺者、先行者 必將占得市場先機。有遠見的企業一定會認真研究 PPP、 EPC、FEPC、TOD、BOT 等新的商業模式,去占領市 場高地。因此,建筑企業要實現合作共贏、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必須著力商業模式的設計創新,創造出符合市場、政府、行業、企業需求的商業模式。

         

        三是數字化轉型。5G 時代的到來,不僅是一場技術 革命,也是一場偉大的管理革命,必將帶來思想觀念、 工作方式、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深刻變化。這次新冠 疫情將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對于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建設行業來說尤其需要增強意識、加大力度。

         

        總體上講,目前建設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還不高,絕 大多數建筑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正處在“部門級應用”(信息化 2.0)階段,達到“企業級應用”(信息化 3.0)水平 的是鳳毛麟角,“社會級應用”(信息化 4.0)還是一種美 好遠景。當前,擋在我們面前的主要有“三座大山”:一 是 IT 技術與企業管理的“兩張皮”(包括 IT 企業與建筑 企業之間、IT 企業與 IT 企業之間、建筑企業內部之間的 “兩張皮”);二是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部門墻”(包括 管理語言不統一、各業務系統規范不統一、平臺頂層設計三個“不統一”);三是企業各層級各專業之間的“數據籬”(包括經濟數據之間、經濟數據與非經濟數據之間、 企業與產業鏈、生態圈之間的“數據籬”)。企業信息化、 數字化的方向和任務就是要加快融化“兩張皮”,打通“部門墻”,拆除“數據籬”,實現企業運營管理數據的融和通,大幅度提升建設行業的信息化水平。

         

        企業數字化轉型就是要通過現代數字計算與網絡技 術的深度應用,實現信息互聯技術與企業管理的真正融合,達到信息和數據的互聯互通,實現管理效率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信息化、數字化的核心是計算,而計算的核心對象就是“數據”。企業數據的核心部分是企業運營管理的各類數據,是事物、過程、場景、行動源頭產生的“原數 據”。筆者把建設企業“原數據”分為三類:經濟數據、 非經濟數據、產業鏈數據,這些“原數據”必須具備真 實性、唯一性、精準性、有效性。原數據的這四個屬性 要求我們在進行管理時,所使用的管理語言必須是統一 的,是能夠被相關方理解的,是可以用來交流互動的,最終都是要在組織層面融通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數據都是必須融通的,企業運營有時候要遵循一些本質的行業規律,也必須允許存在一些商業秘密。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通與不通,要 根據行業特點和企業管理本質需求靈活變通,既要考慮 共性,又要兼顧個性,有對立也有統一。

         

        總體上講,企業必須進行管理語言標準化工作,必須制定統一的管理信息因子的數據編碼規則,并且制定 一套具體的應用操作規范,才能實現真正的信息“融通”,實現數字化轉型。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種管理實踐活動,必須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踐—提高—再實 踐—再提高,如此反復循環、螺旋式上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運動發展是變與不變的統一。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大勢下,建設行業必須正確把握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正視一些不確定變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變與不變中,認清自己、找準自己、發展自己。

         

        夜來臨時,堅定者終會迎來黎明。當冬天來臨時,奮斗者終將贏得春天。希望每一位奮斗者都能在變中堅守傳承,在不變中創新發展,不忘初心,不避風雨,只爭朝夕,奮勇向前,迎接美好的明天。

         

         來源:《建筑》雜志

         

        特级太黄Av片免费播放一_日本a级黄色大片免费看_性爱视频无码免费看_在线观看免费国产成人91
                     
         

        版權所有@ 南京大地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地 址:南京市鼓樓區華僑路56號大地建設大廈
        電 話:025-83312041(總機) 025-85393665(預制構件、新型建材業務咨詢) 傳 真:025-83318660
        蘇ICP備110335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