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建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它是遮風避雨的居所,或是幸福溫暖的港灣,也是正在書寫的歷史。
一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對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每家企業、甚至每個人的影響都是不同的。
因為身邊有很多的人都在從事建筑行業,小編也在建筑工地待過,知道施工單位的工作強度很大。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很少休息,建筑工人的勞動強度很大,尤其是有些項目需要趕工期時,工人們每天的作業時間甚至會長達十多個小時,而且都是以現澆作業為主,很少有裝配式建筑,工作的環境非常艱苦,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到工地上工作了,與此同時,建筑工人老齡化加劇,新增建筑工人急劇下降,至使建筑一線從業人員大幅減少,勞動力成本也越來逐年增加,“招工難”也成了很多施工單位頭疼的問題。
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高素質的“勞動大軍”必不可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全國兩會上,許多全國人大代表認為,加強建筑工人技能培訓,推進建筑工人產業化已是當務之急。
走進一線建筑產業工人
五一前期,預制建筑網小編走訪了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南京大地建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線建筑產業工人的現狀吧~
2019年江蘇省“大地杯”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競賽暨全國總決賽江蘇預選賽中,南京大地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競賽中分別獲得了制作組第一名、裝配組第一名以及灌漿組第四名的佳績。本期采訪的主人公就是制作組第一名的三位工人代表。
孫為群,來自江蘇鹽城,今年52歲,1987年入廠開始從事鋼筋綁扎至今已經30余年,工作經驗豐富,技術熟練。
鋼筋,本身就是建筑業里的“龍骨”,比如底板筋、大梁筋、箍筋……每一種鋼筋相互環扣和串聯扎緊,算是房子的堅硬的保護層。這些鋼筋對于孫為群而言,也算是他的脊梁,是他此生的夢想與付諸,家人的支持也讓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大放異彩。
一邊說話,孫師傅手上的活也沒落下。當小編問及他是否在南京定居時,孫師傅露出了一絲復雜的微笑,告訴小編,“來南京工作30多年,但還是買不起房,每年回老家探親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唯有孩子放寒暑假,工廠進入生產淡季,才能與家人團聚。為了不耽誤我的工作,更多的時候都是家人過來相聚。”
張從友來自江蘇盱眙,今年50歲,1996年入廠開始一直從事混凝土澆筑工作,是一位非常專業的技術工人。 混凝土還有一個別名叫“砼”,砼音讀作tong。沒有砼,高樓大廈難筑其高,屋頂瓦舍難得其固。不管是在馬路兩旁看到的在建建筑,還是構件工廠的流水線,隨處可見與砼親密相處的人群,張從友就是其中一位。
工廠里的布料機將混凝土鋪料完,振動臺振搗,使混凝土密實結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窩麻面,提高強度。 完成這一系列工序后,張師傅又爬上了振動臺,仔細的進行補料和砼表面處理。張師傅說:“以前這些工序都是手工作業,用震動棒、震動平臺板,在猛烈的電動機動力下,我們工人抓它的手臂被震得特別酸麻,吃飯時都幾乎端不起飯碗來。現在工廠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生產,大型的振動臺,上手更快,工作強度也小了,比以前輕松很多。”
楊華明,來自南京六合,今年55歲,2001年入廠至今已經18年。最初楊師傅在傳統工地上從事瓦工工作,有多年的工作經驗,現在主要負責混凝土構件的抹面收光。
施進林,就職于南京大地股份有限公司已經12年,去年五月份被分派到南京大地建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工廠的生產管理工作,對構件生產過程進行指揮、指導、協調、監督、管理等。他告訴小編,“工廠現有工人200余人,早上6點上班,晚上5點下班,工人們非常忙碌,但是構件產量還遠遠不夠滿足訂單量。”談到家人,施科長說,他這一輩子都在為建筑盡心盡力,與家人兩地分居的狀態也持續了一輩子,心中對家庭還是有虧欠。
趙志芳、秦生凱這對夫妻檔從事鋼筋綁扎多年,之前一直在傳統的建筑工地干活,通過老鄉介紹來到廠里面,夫婦倆非常開心的告訴小編“在廠里干活雖然工資比之前低,但是工作的環境比外面的工地好,夏天不曬,冬天也沒外面工地上那么冷。”趙志芳自豪的告訴小編,自己有一兒一女,而且都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夫婦倆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兒女早日成家,現在苦點累點也都值得。
這對來自云南的姐妹花,應該是廠區內最年輕的女工人,剛剛二十出頭,正是花一般的年紀。她們和所有愛美的普通女孩一樣,化著淡淡的妝,帶上美美的配飾,即使每天和鋼筋水泥打交道,也沒有遺忘自己,哪怕工作艱苦,但是依然樂觀。
我們想要多拍幾張照片,她們還會害羞的往邊上躲。工地上、車間里還有很多像她們一樣辛勤吃苦的女孩兒,祝福她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采訪期間,我們也注意到了工業化的生產車間里,各工位上的產業工人都井然有序的忙碌著。
我們也觀察到該廠精細化管理到位,各條生產線井然有序,工人們忙碌充實。這家擁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集團公司在運營PC工廠方面很有一套。
廠區參觀結束后,小編的也有一種感覺,就是產業工人隊伍老齡化嚴重,青壯勞力甚少。面對這個問題,施科長說:“工人的年齡大部分集中在35~55歲左右。現在時代進步了,獨生子女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多讀書考大學,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工廠做建筑產業工人,就算有年輕人愿意來,一般也都是偏遠的山區,那些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年輕人輟學早,為了減輕家里負擔才會愿意接班做建筑工人。”
要維持一個良性發展的建筑產業,產業隊伍是關鍵。而決定產業隊伍品質的是人,如何化解建筑業產業隊伍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重建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成熟、穩定、規范的建筑產業隊伍,既是建筑產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城市化建設,解決民生問題的現實要求。
平凡人永遠和事物在一起,勞動,工作,這種及物性,這種力量之美,唯平凡者擁有。
又是一年國際勞動節了,謹以此文獻給平凡的建筑工人、產業工人,以及為建筑產業化事業奮斗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