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必然反映在建筑業的調整上。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種新動力驅動方式對于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建筑業而言,有極大的調整空間,F階段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8.52%,與發達國家75%~85%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距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新型城鎮化將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決定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發展。得益于“一帶一路”政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快速發展,2017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占同期總數的50.7%,這些國家基礎設施項目巨大,以鐵路、公路、機場、水利、電力建設等為主,給建筑業企業提供了加大海外市場投入的機會。
建筑業正面臨著建設方式的改革和市場模式的改革,F澆結構體系暴露出的材料浪費、水資源浪費等弊端逐步顯現。與之相比,裝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易標準化、精度高、綠色節能和節省人力成本等優點,結合國外建筑業發展趨勢,可以預見未來的建筑業將形成“以裝配式為主、現澆為輔”的新技術體系。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建筑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也對建筑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對于建筑業技術升級、強化質量安全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隨著建筑業發展,傳統的施工承包方式必然發生改變,工程總承包、BOT(建設—經營—轉讓)、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市場經營方式肯定會越來越多,建筑業企業更多實現了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施工企業將由原來單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資商、施工承包商、運維服務商等角色轉變。
在發展過程中,大量的建筑業企業開始涉足公路、鐵路、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其他各類業務也擴張迅速,企業需要圍繞市場需求和固定投資方向,進行相應的技術、管理、能力建設和調整,需要調整機構和體制,及時轉變安全管理觀念,項目運行管理機制也必將發生變化,以適應市場新模式的需要。建設方式的改革改變了施工現場安全生產風險點分布。境外安全生產風險高,不可控的安全影響因素多。這些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摘自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