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筑鋼結構行業來說,新時代的特征體現在哪里?我認為,一是體現在黨和國家對鋼結構事業的領導上,二是體現在對質量、效益目標的追求上,三是體現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四是體現在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上,五是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上。
進入鋼結構發展的新時代,鋼結構企業和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堅定一個信心:要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業化轉型的高起點,來認識我們的歷史責任,不能還停留在討論、爭論和研究階段,應該立足市場需要,如何利用政策、加快應用步伐,推出質量好、性能優、造價省的鋼結構產品。
理解“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的內涵,應該突破過去按結構體系劃分工程類別的辦法,把鋼結構作為一種建筑市場工業化產品來分類,如果把鋼結構作為一種建筑產品,我認為可分為“鋼結構橋梁、鋼結構建筑、鋼結構住宅、鋼結構產品”。
鋼結構橋梁包括鐵路、公路和城市市政橋梁中采用鋼結構建造的橋梁,或以鋼材作為結構用材建造的各類通行功能的橋梁建筑,包括城市過街天橋、景觀橋梁等。鋼結構橋梁在我國橋梁工程中的占比2%~3%,而發達國家鋼橋占比在60%左右。
鋼結構建筑包括公共建筑、機場航站樓、車站以及學校、醫院和體育場館、展覽館等。
鋼結構住宅是滿足居住生活功能、采用鋼結構主體的各類高層、超高層住宅,城鎮低多層鋼結構房屋等,目前我國這類鋼結構房屋的市場規模偏小,每年只占到房屋新建面積2%左右。
鋼結構產品是以鋼材作為主要結構的各類電網鐵塔等,這部分鋼結構按生產產量的噸位計算,產值占鋼結構建筑總產值的10%左右。
從上述四類鋼結構建筑產品應用情況看,鋼結構在公共建筑、超高層、文化體育場館、大跨度工業廠房等公共建筑應用上較為普遍,鋼結構體系占比在70%以上,已經成為社會、投資者的共識。
推廣鋼結構
關鍵在于抓住機遇
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為鋼結構建筑的推廣提供“四個”機遇:
一是綠色發展的機遇。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是當今最大關注點,建筑業推廣鋼結構建筑,實際上推廣的是高效工業化生產模式,推廣的是低碳減排綠色施工方式、推廣的是資源充分利用的建造形式。鋼結構作為優先推廣、優先選用的建筑結構,必須依靠成熟配套的技術、產品體系做支撐,在節約利用資源、節能減排、綠色建材推廣和工業化生產轉型中先行一步。自2012年以來,建筑鋼結構的產值、產量連續5年穩步提升,正是得益于鋼結構建筑工業化生產、現場裝配的綠色生產方式。
二是裝配式建筑推廣的機遇。鋼結構是最成熟的技術,可靠性、安全性和抗震性好,成熟的連接工藝,與輕質復合墻板相匹配,成為裝配式建筑中最具創新優勢、具有推廣價值的建筑體系。一批鋼結構企業已經意識到未來裝配式建筑的機遇和市場,通過工程示范,不斷完善、優化和改進鋼結構住宅體系。
三是新一輪經濟區域建設機遇。以產業集群為支撐,體現資源優勢、區位、產能優勢為特征,國家和地方都開始啟動一批以創新驅動、產業支撐、協同發展的城市群經濟新區建設,在經濟特區、自貿區實踐基礎上,新一輪經濟發展核心軸、經濟帶規劃出臺,必然拉動固定投資規模穩步增長。從國家層面,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定位可以看出: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等。
四是綠色建材推廣的機遇。鋼結構與綠色建材、部品絕配的一種建筑體系。新型輕質復合板材、墻材,不可能再沿用現澆、笨重的主體結構。必然推動傳統建筑業轉型,國家鼓勵和推廣以工業廢棄物、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等原料,經過無害化工藝生產的新型復合綠色板材,與輕質牢固、抗震的鋼結構體系相配套,“鋼結構+綠色建材”是裝配式建筑的新機遇。
(摘自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