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并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列為2018年重要工作之一,要求“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對于建筑業而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向工程總承包模式轉型是必然選擇。
工程總承包是建筑業轉型重要抓手
工程總承包是國際通行的工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與傳統的施工總承包模式相比,工程總承包模式不僅改變了建設項目的組織實施方式,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降低工程投資風險、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等。
承發包模式的每一次變革,根本動力都是效率的提升,帶來的是項目管理績效的改善。實行工程總承包,意味著工程承包商對項目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其大力推行,必須建立在市場各方的高度誠信之上,效率源泉則是組織和流程集成后交易成本的降低。
國家看到了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優勢,近年來對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從20世紀80年代工程總承包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到2003年原建設部發布《關于培育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的指導意見》,再到2017年年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工程總承包已經成為建筑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工程總承包推行應以設計為主導
盡管目前業內人士已充分認識到向工程總承包轉型的重要性,但絕大多數人對該模式依然一知半解。從效率最大化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推行工程總承包,以設計為龍頭是關鍵。在目前已經出臺的多數文件中,對工程總承包單位的要求,都是“應當具有與工程規模相適應的工程設計資質或者施工總承包資質”,這會讓人們對設計在工程總承包模式中的作用產生理解偏差,對工程總承包模式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簡單來說,工程總承包模式中的“設計”,不僅是指通常的具體設計工作,而是包括整個合同范圍內容的總體策劃和協調工作。建設過程中設計與施工的高度交叉、管理的快速跟進,可以將項目建設過程所涉及的采購、施工、調試等相關信息集中消化和處理,這正是工程總承包模式助推項目提質增效的關鍵所在。
(摘自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