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到2018年,國內建筑業至少呈現出五個變化,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是建筑企業呈現“招聘潮”。一直以來,建筑業都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2億多農民工,建筑業農民工占了1/4還多,還不包括幾千萬企業管理人員。進入2018年以來,眾多建筑企業又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招聘。對于建筑央企,這只是常規動作,但現在很多地方國企和民企,甚至以前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民企,無論是沿海的,還是內地的,都進行大規模招聘,已經形成了一股“招聘潮”,這很少見。而招聘所涉及的崗位涵蓋建筑工程項目全過程,尤其是項目一線管理人員,傳統所說的八大員,項目經理,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斷增多。同時,校園招聘、社會招聘兩種渠道齊頭并進,高端人才和基礎人才同時開花,成為眾多建企爭搶的對象。這種現象,無論對于國家,還是社會,都是積極的。
二是中標額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各大企業(央企、地方國企、民企)中標額同比快速增長,多數達到30%-50%的增長率,且大項目數量增多。我國建筑市場有多種特征,但無論是“看得見的手”,還是“看不見得手”,抑或二者兼有,都給建筑企業中標額增長帶來了利好。黨的十九大和今年的全國“兩會”強調,我國改革的步伐永不會停止,開放的大門永不會關上。在“看得見的手”的宏觀調控下,“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看得見的手”更注重效率和質量,這對于行業發展,也是有益的。
三是工程項目分布更為平衡。大概在3-5年前,建筑市場的主戰場仍然在一二線城市,中小城市很少有建企愿意進入,即使很多地方政府發布了很多積極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力也一般,更不用說偏遠落后地區了。但是近兩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從多種渠道反饋的信息顯示,東中西部、大中小城市、一二三四五線城市以及很多中小城鎮,都爆出了項目簽約的信息。從簽約額看,少則2、3億元,中則10多億元,大則20億元以上,50億元、70億元、100億元的項目也不少見。從項目類型看,市政基礎設施、橋梁隧道、新城新區開發、地下綜合管廊、教育扶貧開發等等,不一而足,全部現身。從項目性質看,EPC、PPP等項目占絕大部分,盡管建筑央企參與PPP項目的口子縮小了,但哪怕只有一點口子,央企的市場拓展能力,都無人能敵。與此同時,地方國企、優秀民企參與PPP項目的機會逐漸增多,這也給很多苦于項目難以承接的民企帶來了利好,雖然風險防控依然是重點,但參與機會不斷增多。
四是項目偏好更加多元。讓時間再拉長一點,回到5-10年前,那時的民企也在反映身份限制、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十年后,經過多方努力,這些問題仍然是問題,但程度不同了。所以,又產生了另一個現象,就是有些項目更傾向于有國資背景,有的業主明確說要跟國企合作,這導致一些民企老板在有項目信息后,第一時間的就找國企合作。以前,可以找國企掛靠,交點管理費,把工程干好,就萬事大吉。而現在,國企都不愿意掛靠,連談判的機會也沒有了,民企就想方設法拿到項目,再尋找合作機會。不過,這種現象不是說民企拿不到項目,否則很多民企每年20-30%的增長怎么產生的呢,但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就使得項目偏好更加多元化,央企、地方國企仍然強勢以往,優秀民企經過艱苦努力,也活的挺好。
五是行業改革步伐加快。近幾年來,行業新政策、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正重塑行業新生態。以國辦發〔2017〕19號文為代表的一系列文件,給行業帶來了許多新氣象。裝配式建筑風起云涌,吃螃蟹者已經逐漸感受到行業暖風。BIM技術深度塑造行業變革,盡管這項技術不一定得到所有人認可,比如他們說,如果采用這項技術,就讓業主清楚項目的贏利點,那還怎么賺錢。不過,建筑企業應用BIM技術的步伐已經對行業產生深度變革。無BIM不投標、無BIM不言歡,似乎已經成為潮流。此外,資質資格改革、招標投標制度改革、四庫一平臺的建立、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智能建造技術的應用、智慧工地的打造、建筑業十項新技術的推廣、統一市場的建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等,都將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無論對什么性質的企業,必須迅速調整自身,才能抓住市場先機。
(摘自 南京建筑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