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濟社會發達,但城鄉差別依然較大,在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應該如何進一步拉長農村這條短腿,加強“三農”工作?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這一創新性的抓手,全面提升江蘇“三農”工作,促進全省鄉村復興。
拉長農村短腿,促進鄉村復興,是不是依樣畫葫蘆,簡單地把農村就地“城市化”?會不會消解農村的原有特色?對此,省委書記李強在29日召開的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座談會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建設特色田園鄉村,一個重要的目標取向就是必須注重鄉土氣息,保留鄉村田園風貌,使農村更像農村。這為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為經濟社會活動的兩大空間載體,鄉村與城市相互依存、互動共生、不可偏廢。城鄉協調發展不是讓城市文明單極化擴張,而是需要鄉村文明的復興。過去,我們對鄉村建設關注不夠,近些年,各地都重視起來,加大了投入,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也要注意防止三種傾向:一是鄉村景觀的“城市化”,盲目追求城市的洋氣闊氣,用建設城市的思路改造鄉村,把城市的布局方式簡單復制到農村,在鄉村大拆大建,搞尺度過大的集中小區、迎賓大道,結果把鄉村變得不倫不類;二是鄉村開發過度“商業化”,建過多的人造景觀,造大體量的商業街區,破壞了景觀與當地環境的融合;三是鄉村建筑的“西洋化”,造很多小洋樓,摻雜許多歐式符號,只見“歐陸風”,不見“中國風”,與村落整體環境差異很大,讓人產生疏離感。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是要避免農村建設的種種不良傾向,使城市“更城市”,農村“更農村”。
濃郁的鄉土氣息,是鄉村區別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也是鄉村的獨特魅力所在。相對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鄉村更讓人流連忘返的是田園化的生產生活生態,是獨具韻味的鄉村格調。離開了門前屋后的半畝方塘、鄰里鄉親的淳樸鄉風,鄉村就會變成既不像農村、也不像城鎮的“四不像”。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一定是田園化的、有特色的,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凸顯特色田園鄉村的核心元素,避免盲目模仿城市。一些區位優勢突出、自身特色鮮明、經濟開發價值較高的田園鄉村,可以進行適當的商業開發,但也要避免唯利是圖,防止過度開發。文化是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靈魂,要堅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一定要符合鄉村實際,遵循鄉村發展規律,體現鄉村自身特點,保留鄉村田園風貌,使農村更“像農村”,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情鄉愁。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