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來,國家對PPP模式賦予了極高的戰略地位,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近年來,PPP模式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PPP項目也迎來了“落地潮”。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國入庫項目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梢灶A見,作為一項國策,未來PPP模式的推廣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如何降低民營建筑企業參與PPP項目的難度?
2014年1月~2017年6月,全國已公布中標信息的PPP項目總規模約5.57萬億元,民營企業單獨或作為聯合體牽頭人中標的項目持續增長。2014~2016年,民營企業參與中標的PPP項目數量成倍增長,民企已經成為PPP項目重要的社會資本方。
盡管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管理能力、資金實力和專業資質等方面與大型國有企業存在較大差距,但面對建筑市場的“嚴冬”,積極投入PPP浪潮、以投資拉動工程總承包,已成為中小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努力抓住PPP發展機遇,是當前中小民營建筑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
構筑“筑集采”平臺 助力提升民企管理能級
現實中,雖然PPP模式被視為行業的“盛筵”,但多數中小型民營建筑企業并沒有參與的資格。在目前已落地的PPP項目中,央企、國企中標項目占絕大多數。表面上看,地方政府選擇央企、國企的原因,是看中其有政府背書、資金實力較強;實際上,在操作過程中,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央企的規范化管理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對過程的把控能力以及運作過程中的責任意識。一個PPP項目,從前期洽談、項目準備、融資運作、施工管理到實際運營,各階段都需要認真籌劃準備,對全過程的運作管理也需要相對較高的專業技能。因此,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增強競爭實力,是民企加入PPP盛筵前的一堂必修課。
從當前形勢來看,多數習慣于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中小型民營建筑企業,在組織架構、營銷模式、采購模式、財務管理、稅務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都缺乏與PPP模式相適應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改革轉型困難重重。
“筑集采”平臺的推出,正是以此為契機,側重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助力行業企業快速、有效地提升整體管理能級,更好抓牢PPP模式所帶來的機遇。
“筑集采”創立于2014年9月15日,是一家以B2B集采為入口、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建筑行業供應鏈優化及金融科技服務公司。平臺搭建了標準化、規范化的交易體系,將整個招投標、訂單、送貨、入庫、結算、金融科技服務及采購雙方相互評價等環節形成全線上閉環,真正做到了信息流、合同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四流合一”,能有效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推動轉型升級。
創新金融科技服務 助力提升民企授信額度
目前,PPP模式融資產生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央企、國企參與PPP項目,銀行往往蜂擁而至,項目融資成本遠低于基準利率;而民營企業在PPP項目上得到的融資待遇則迥然不同,融資難、融資貴、期限錯配等問題十分突出。
作為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務平臺,“筑集采”以“互聯網集采+供應鏈金融”為核心思想,與平安銀行、南通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以核心企業的信用為擔保、以“筑集采”平臺上的真實交易數據作為銀行風控依據,先后推出了“平安電票”、“筑鏈智融”等創新金融科技服務。在特定的產業鏈上,將類似于南通三建這樣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業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穩定的“產-供-銷”鏈條,全面提升協作廣度與協作深度。民營建筑企業通過“筑集采”供應鏈金融科技服務,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比如,“筑集采”和南通農商銀行近期聯合發布的“筑鏈智融”,為南通三建提高了3億元的授信額度。
創新監管方式 助力政府PPP項目高效監管
隨著各地PPP項目不斷推出、落地,如何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PPP項目中的監管作用,對有效保障公共服務的供給規模與供給質量、維護公眾利益顯得越發重要。從政府管理的角度出發,PPP項目的監管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項目立項和企業選擇時期的準入監管,二是項目建設運營時期的績效監管(包括質量、價格、服務水平和財務等方面)。實踐表明,如何對PPP項目實施全面、有效監管,仍然是困擾政府主管部門的一大難題。
“筑集采”是一個“促交易、重管理”的一站式服務平臺,集信息共享、信息匹配、信息管理于一體。這意味著,任何一個項目,只要采用“筑集采”平臺,甲方、乙方都可以對現場各項數據進行收集、監測,在實現高效管理的同時,提高整個項目的運營效率。
如果把PPP項目放到“筑集采”平臺上來運營,那么所有的數據都能實現客觀、清晰、透明,從而輕松解決政府對PPP項目的監管難題。而當PPP項目在這樣一個公正、透明的環境中運營時,也將更有利于民營建筑企業的參與。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