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下中國政經語境中最熱的詞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指從提高供給質量和生產率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和提高要素生產率,增強其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最終達到“以供擴需、供需同步”,實現市場出清。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傳統的支柱產業,在新改革的趨勢下也必然經受供給側改革,以滿足和支撐國民經濟新發展和社會進步新需求。這是一場市場革命,與建筑業同生命的建筑施工企業,必須吸取、領悟“新經”,勇于從自身產品的供給側改革出發,適應、滿足和引領市場規律和需求,延長產品市場生命周期,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筆者以為,可從供給方式、供給要素和供給質量上來進行建筑產品的供給側改革。
建筑產品的供給方式改革
絕大部分建筑施工企業的產品供給是一種“發包-施工總包-分包”的方式,建筑施工企業賺取微薄的“管理利潤”或者稱之為“資質利潤”,與其承擔的風險和賺取的利潤遠不相匹配。不僅如此,最困難的是,當前國家大力推進地產業“去庫存”、煤炭鋼鐵業“去產能”等強擠壓政策,使得建筑市場競爭熾熱化,“總承包”中標的機會和建筑空間越來越狹小、利潤奶脂越來越稀薄。另一方面,國家為振興國民經濟,增進社會民生,史無前例地發動了一波波建筑革命浪潮,沖來廣袤肥沃的建筑發展空間,如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及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實驗等戰略。但是,這些建筑基本屬于“(準)公共產品”,決定了其供給方式只能是純公共財政或“公私合營”,而當前國家鑒于“財政杠桿”負面效應和地方財政赤字的惡化,轉向普遍采用“公私合營”的供給方式,諸如PPP、回購期延長的BT及股本BT等,這對建筑施工企業而言,既是炙手可熱的進市之機,但又不得不面臨自身產品供給方式的變革?芍^,進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水深火熱。施工企業應主動適應與滿足“公私合營”的需要,變革傳統施工建造為金融+施工建造、變革施工總承包為需求全承包,既增強其滿足市場需求的競爭能力,又能拓寬產業鏈價值(利潤)來源,更能實現施工企業發展模式上的轉型升級,使企業真正適應、把握和引領建筑市場。
建筑產品的供給要素改革
如果供給方式的改革是面向外部的,那供給要素的改革則是屬于自身內部的,供給要素一般有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供給要素改革仍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要素配置的扭曲或效率低下,目的是提高供給效率和效益及降低供給成本。那么,建筑施工企業又該抓好哪些關鍵供給要素或配置方式呢?一是“快速建造”,提速要素轉化生產。市場的本質就是效率,效率就是生命,這一點是市場各方高度關注的?焖俳ㄔ斓玫降牟粌H是工期大量縮短,更是大幅降低和節約了一系列關聯的生產要素的成本,諸如勞工成本、組織成本、索賠風險等,更深化了甲乙雙方彼此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的程度,營造長久良好的合作氛圍,贏得市場競爭口碑和新的競爭力。當然,在具體的快速方法上仁者見仁,但基本理念應是“優良團隊是基礎,精密策劃是核心,資源快配是保障,協調作業是關鍵”。二是綢繆“建筑產業工人”,與行業同步轉型升級。建筑業有句行話,得勞務者得“天下”!笆濉睍r期,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被國家提上日程,一方面因為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建筑業農民工人銳減,如不提前綢繆,未來“善戰作業”的勞務隊伍將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建筑業加快升級,培養一批高技能勞動人才、提升建筑工人整體素質與之匹配,是建筑業轉型的必由之路。而國家明確提出,施工總包企業應擁有一定數量的骨干技術工人或獨資的施工勞務企業,如此,國家、行業與企業“三方”共建的建筑產業工人建設機制,才是施工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要素保障。三是善用現代信息科技,提高要素生產效率。眾所周知,現代企業對信息化依賴程度越來越深,諸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等,直搗企業運營和項目施工的心臟,信息化勢不可擋。那么,施工企業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設呢?一方面,通過移動終端建設,打通企業內網與外網的聯通融合,將信息化連通至項目、工程分部分項、節點操作者,實現實時監控、移動處置的即時化管理、高效率的網上響應;另一方面,搭建企業云平臺,采集分析大數據,使項目運營全方位呈現數字化、具體化,企業通過云平臺,更高效、更精準地實施項目風險預警、進度管理、資源調配及經濟成本分析等,實現要素價值最大化的分配。未來,項目管理系統、建筑信息模型(BIM)、移動應用、云系統、大數據這五大板塊必將成為建筑施工業信息化競爭博弈的主籌碼。當然,新時期建筑企業供給要素的變革還有很多方面,諸如建筑工業化、智能建筑、全生態建筑等,唯有供給要素的“變”才能不斷適應與滿足建筑市場的需求,才能求得自身的持續生存與發展。
建筑產品的供給質量保障
產品的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是企業遵循市場契約精神的體現,是企業立于市場的堅強后盾。建筑產品,是一類特殊產品,不僅是人民群眾的安居棲息之地,更是拉緊、拉近人類互聯互通、互助互利的橋梁,其使用年限和保質期要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這決定了建筑產品的質量必須過硬、優質,決定了施工企業人必須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勇攀質量高峰,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建筑業的時代精神。如此,施工企業一方面要改進和完善工程質量保障體系,鎖住每一分部分項工程,不偷工減料、不以次充好、不遮蒙弊病,以一絲不茍、苛求精益的責任信守施工質量的承諾;另一方面,善用、精用科技手段,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使企業供給的產品獲得更高的品質認同和品牌形象,捍衛企業的市場“尊嚴”。同時,由于建筑使用年限較長,施工企業須建立長期的“維修保養”的質保體系,強化企業的“售后服務”意識和水平,使建筑產品不論處在施工建設期、交工驗收期亦或是投產使用期,都完全有能力、有責任保證產品的品質,贏得行業界、社會公眾和各界的普遍贊譽和真心敬重。
(摘自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