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材集團)在北京召開重組大會,我國建材業目前規模最大、資產最雄厚、人才最集中的超大型集團--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就此誕生。雖然新集團的名稱只有寥寥之改,但這一事件標志著我國建材業開啟了大企業的重組模式,同時也預示著全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工作加快步伐、邁入新階段。
盡顯風向標作用
此次重組得到了國家高度關注,從出席重組大會的要員名單中就“可見一斑”: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張喜武,黨委委員、秘書長閻曉峰等出席。稍早幾天,國資委還對新集團領導班子進行了任免:
原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出任新的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原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江出任新的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這也是國企改革一貫沿用的交叉任職方式,利于兩大集團在合并后盡快并順利開展工作。
在央企中間,中國建材一直是改革先行者、創新探索者,其掌門人宋志平作風務實,腳踏實地,早在2006年就率先探索“央企市營”模式,并與上千家民營企業聯合重組,是央企內部混合制發展的樣板。
據記者了解,2014年,在國資委開展的四項改革試點期間,中國建材就被確定為混合所有制與落實董事會職權的“雙試點”企業。近年來,中國建材抓住試點機遇,進行了“三調整、三試點”,即:調整戰略定位、調整業務結構、調整管控模式,試點授權放權、試點混合所有制、試點市場化選人用人,為央企改革探索出了一套新的體制機制、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期,“兩材”重組事件,除了被國資委列為央企兼并重組的試點示范推廣外,這個重組的案例有可能起到更大的風向標作用。
按照專業機構分析,“兩材”重組后新公司營收將超過3000億元,資產總額超過5500億元,水泥工程余熱發電國際市場將鞏固全球第一的位置;水泥、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纖維、風電葉片等產業將躍升全球第一。
絕非簡單的產能“加減”
肖亞慶指出,此次重組對中國建材集團加快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邁進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建材產業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他尤其希望:新集團發揮央企國民經濟骨干中堅的作用,結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利用優勢產能,突出重點領域,推動國際產能與裝備合作,帶頭打造“走出去”國家新名片。
宋志平表示,新集團的戰略愿景是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戰略定位是行業整合的領軍者、產業升級的創新者、國際產能合作的開拓者,并努力成為國家級戰略性行業發展平臺。
當前,建材業面臨產能嚴重過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從產能利用率看,上半年我國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仍然較低,目前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4.5%,與80%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去產能之路十分艱辛。據測算,如實現80%的產能利用率目標,至少需要壓減3.9億噸的熟料產能。如此嚴峻形勢下,去產能必然成為建材業尤其是水泥行業的當務之急。
為此,肖亞慶要求新集團,一方面要提升行業集中度,通過錯峰生產、提高標準、減量置換等手段,全力推動建材去產能,解決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和整合創新成果,推動水泥、玻璃等傳統建材產品向高端發展,向綠色發展,重點突破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基礎技術,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滿足不同需求,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更好發揮央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業內人士分析,重組后的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將壓減管理層級,提高管理效能,在3年內實現減少法人單位20%,管理層級壓縮到4級以內,同時處置一批僵尸企業和低端無效資產,以此提升新集團的經營效益和資產效率,而不是將產能進行簡單的“加減”。
據本刊了解,2015年,我國水泥產量出現了25年來的首次萎縮,為23.5億噸,同比下降4.9%,效益也大幅下滑,全年實現利潤330億元,同比下降58%。因此,新集團成立后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緊盯市場,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爭取大項目、大用戶、大訂單,保持核心利潤不丟,形成先進的盈利模式,尤其要構建與相關產業的良好生態,實現共享發展。
“這次重組,不是越做越大,而是瘦身健體精細發展,如中國建材以往形成的八大工法、六星企業、增節降工作法等獨具特色的管理工具,不僅不會被丟棄,有可能會加強,以加快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管理新體系”。中國水泥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
更重要的是,“兩材”重組將打造中國建材業參與海外競爭的“航空母艦”。早在重組前,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就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戰略實施,在走出去中成效顯著。中國建材連續六年進入世界500強,穩居全球建材企業第二位;中材集團水泥技術裝備工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重組后新集團將在“一帶一路”沿岸沿線國家,初步規劃近100個、預計投資金額超過900億元的項目。
實現包容、聯動、共享
關于新集團的重點工作,宋志平也強調,要把新集團打造成“產業平臺、國際產能合作平臺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平臺、國家材料研究院平臺、國家材料資源開發平臺、產融運營平臺六大業務平臺,形成大開大闔、融會貫通、兼收并蓄的發展。
但也有專家認為,“兩材”這次重組是否成功,關鍵要看企業文化能否順利融合,只有融合好了,才能實現包容性發展。在B20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許多企業家同樣提出了要包容和聯動發展。如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就認為,目前保利集團的“五業并舉、多元發展”戰略,就是將關鍵詞定為“包容、聯動、共享”六個字。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文化融合方面,新集團在合并后應該沒什么問題,原因是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兩家央企同根同源,均為原國家建材局所屬企業,文化相近、人脈相通,經營業務也一直交叉發展,從歷史沿革上有很多價值觀的認同。
如中國建材近年來成功重組了大大小小上千家企業,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中材集團的國際化運營模式也有很多開放包容的基因,比如早年與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等。這些都為新集團的融合和共享發展提供了一定基礎。
肖亞慶似乎在這方面也給予重點關注。他強調,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走到一起,最終能否從形式上的“一家人”發展成為真正的“一條心”,文化融合至關重要。重組后,兩家企業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同心協力發展新愿景、新價值觀、新經營理念、新行為規范,使廣大職工增進價值認同、觀念認同、行為認同。
兩個公司的一些人士在重組大會后認為,要盡快在心理上、行動上推動全體員工實現文化融合,讓新集團走出的第一步順順當當。
(摘自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