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治國理政新方略
改革攻堅進行時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樓市去庫存上升為國家任務。今年4月,我省對樓市去庫存節奏做出具體安排:到今年底,各設區市商品房去化周期原則上不超過20個月;到2018年底,各市去化周期原則上控制在18個月左右;2020年底,全省實現房地產市場供求基本平衡、產品結構基本合理。
樓市去庫存,是全局性戰略問題。我省去庫存更多著眼在“人”的城鎮化進程中展開,成效明顯。省住建廳統計顯示,至6月底,全省商品住宅庫存面積較去年底凈減2562萬平方米,去化周期10.2個月,較去年底縮短5個月。
打出“組合拳”,農民進城來買房
8月18日下午,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農民李偉夫婦來到賈汪新城區的樓盤驗房。今年4月,他首付15萬元,買下紫金雅苑小區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9月入住!皟鹤友劭粗闲W,花60多萬買個學區房!
李偉家的3畝地都已流轉出去,兩口子在城區打工。眼下,各地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釋放了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購房需求,李偉們越來越多。當地地產銷售商分析,賈汪農民購房已占一半。
石頭陣村60歲農民孟慶云,兒子買下傳世經典小區120平方米的房子,喊她搬過來一起住!俺鲩T就是廣場和超市,環境好,我就在這兒養老了!
這幾年賈汪房價年均漲幅在5%上下,目前均價約3800元/平方米。對農民來說,這價位他們覺得“咬咬牙”可以承受,而他們最看重的還是孩子上學、就業等因素。
一面是城區的庫存壓力,一面是農民進城需要,如何讓他們買得起、住得好,成為現實課題。徐州市政府6月發布的《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的實施意見》明確,重點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在城鎮就業等4類農業轉移群體落戶問題。該“意見”還提出,對進城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取得房產證(不動產權證)一年以上且實際居住,同時在城鎮有合法穩定工作的,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按當地招生入學政策安排其子女就近入學就讀。
今年春節,睢寧縣沙集鎮農民沙俊文住上了縣城瑞凱國際城小區新房。沙俊文說,積蓄加上東拼西湊,“縣里面又給了5萬塊購房補貼”,30多萬元房款,一把付清。睢寧縣對在農村土地增減掛鉤范圍內并自愿放棄宅基地進城入鎮購房的居民,縣城區購房每戶補貼5萬元,鎮區購房每戶補貼3萬元。
沛縣也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按照每畝12萬元給予補償,進城入鎮購房則按每畝15萬元補償。同時,在沛縣城區購房的,在享受開發商各項優惠的基礎上,再給予每平方米100元的優惠!敖M合拳”作用下,今年1-6月睢寧縣共消化庫存商品住房25.226萬平方米,庫存下降23.76%,居徐州五縣市第一。
徐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權屬市場管理處處長魏林如表示,徐州房地產市場一直比較平穩,“市政府出臺去庫存的措施是政策延續,比較溫和,也比較適應徐州市場!
商品住宅庫存,半年凈減2562萬平方米
我省去庫存,初心是“人”的城鎮化。
省住建廳住房改革與發展處負責人介紹說,今年4月省政府出臺《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的實施意見》,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將去庫存工作與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常住人口市民化、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精準去庫存、聯動去庫存、轉型去庫存。
《實施意見》的重點舉措第一條即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效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城鎮購房需求”,明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落戶條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到2020年,新增城鎮常住人口8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到5%。要求各地積極支持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購房,鼓勵房企給予優惠折扣,各商業銀行給予貸款優惠,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按政策安排其子女入學。
今年5月泰州去庫存相關政策提出,進城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在市區購買新房,契稅補貼50%,購房后子女在市區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享受與市區戶籍學生同等待遇。
截至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均已制訂去庫存實施方案。泰州棚戶區改造全部推行貨幣化安置,連云港、鹽城將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提高到60%以上,徐州、淮安、鎮江、宿遷提高到40%以上;無錫、南通、揚州發放購房補貼;常州市提高商業辦公類商品房預售門檻;南京、蘇州在推動去庫存任務落實的同時,出臺了控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
至6月底,全省商品住宅庫存面積較去年底減少2562萬平方米,去化周期為10.2個月,較去年底縮短5個月。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省統計局官網統計數據,上半年我省商品住宅銷售面積6150.2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6.3%,凈減的2562萬平方米庫存,占到了同期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的42%左右。
市場分化加劇,去庫存是場“持久戰”
去庫存并非一蹴而就。當前三四五線城市由于交通條件相對弱、產業集聚度有限、需求不足等原因,去庫存存在不少現實困難;另從結構來看,寧蘇等地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短期也難以化解。
全省房地產庫存去化期總體上持續下降,但城市間、區域存在差異。到7月底,有10個設區市商品住宅去化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個縣(市)商品住宅去化期超過20個月。經濟活力強、外來人口增量多的中心城市產生“虹吸效應”,而多數三四線城市尤其是縣城前幾年商品住宅建設量普遍較高,再加上已供應未開發的土地量多,去庫存壓力較大。
針對市場分化現狀,下一步,我省將更加注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庫存量仍然較大的城市和縣城,繼續控制新增土地投放,提高棚改安置的貨幣化比例;商業辦公類庫存大的地區,鼓勵優化調整功能和發展眾創空間、養老產業等新型業態;寧蘇等房價上漲較快的熱點城市,著力改善供求關系,合理投放土地,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力度,加強公租房和租賃市場建設,強化房地產市場綜合監管。同時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在密切跟蹤研判市場變化的基礎上,加強政策儲備研究,確保完成去庫存任務并努力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
無論如何,去庫存背后暴露出過去城市發展依靠土地出讓、房地產投資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而改變這一模式需綜合施策,久久為功。迎難而上是唯一選擇,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打贏去庫存這場持久戰,降低市場風險,推動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摘自《新華日報》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