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批復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南京戴上了兩頂“桂冠”:“特大城市”和“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疤卮蟪鞘小痹撊绾我幈芨黝惓鞘胁,南京怎樣成為“東部重要中心”?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黃莉新在昨天的市委全會上開出4劑“藥方”:精致建設、精明增長、精細管理、精美品質。有了這“四要素”,大城市同樣可以做到“大而美”“大而精”“大而強”。
副城模式,讓南京無需“攤大餅”
“‘大’意味著功能綜合,‘中心’則指服務能級超過本市”,南京市規劃局局長葉斌認為,南京特大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不能想著“帽子”好看,而要為國家承擔更多更大的責任。
胸懷“國家擔當”,南京構筑了“一核一新二副城”的現代都市格局,以主城為核心,以江北新區、東山(空港)副城、仙林(湯山)為支撐,城市空間、產業承載和輻射能力不只為本市服務,還要服務周邊。鐵路、機場、水運、公路網還將加強建設,增強樞紐城市功能,主動對接上海,深化與杭州、合肥合作,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地位,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策應“長三角”,規劃部門已著手推進寧鎮同城化和寧宣(宣城)黃(黃山)城市軸的深入研究。
城市跳開老城拉框架,最忌諱的是“攤大餅”。特大城市如倫敦、巴黎都曾在外圍建衛星城,由于衛星城規模偏小,現在都在改建綜合性新城,這成為南京的“參考樣本”,并結合山水格局加以優化。規劃專家介紹,主城和江北、仙林、江寧呈現“多中心、開敞式、組團發展”的布局,主副城被紫金山、長江、秦淮新河等有機間隔、讓山水“包容”,又通過“雙快”的軌道交通和快速路便捷聯接,副城新區都要求自我配套、自成中心、產城融合。因此,雖然常住人口已突破660萬,城鎮化率達到81.4%,但江寧就疏散了100多萬,仙林規劃人口也是100多萬,郊區副城宜居宜業,并不感到“擁擠”!俺鞘写罅宋幢禺a生城市病,小了也不一定緊湊集約,關鍵看怎么建設、怎么布局、怎么管理!
保護老城,疏解“非核心功能”
疏散老城人口和功能,是南京的“城市使命”,相對于仙林、河西的高舒適度,老城運行處于“緊平衡”狀態,市長繆瑞林歸結于“浮腫病”:人口密度較大、集聚功能較雜、交通負荷較重、環境容量較小。因此,要有序推動老城人口和非古都核心功能向新城區疏散。
南京明城墻圍合的50平方公里左右區域,是城市的主體部分,什么是該保留的“核心功能”,什么是該疏散的“非核心功能”?葉斌認為,南京老城山水城林,歷史積淀深厚,科教資源豐富,是城市特色承載地、國際旅游目的地,老城保護、旅游開發、科技研發以及高端商務,需要保留并大力發展,而此外的工業制造、占據歷史文化用地的行政辦公,以及面向都市圈的大醫院等,不是“古都核心功能”,卻占據主城資源,加大交通壓力,理應疏散出去,不予新擴建。
因此南京明確,嚴格控制老城開發強度,今后原則上老城內不再審批醫院增量擴建和新建學校項目,不再審批占地5000平方米以下的開發項目。老城疏散出來的空間和載體,以及危舊房棚戶區,進行功能和環境“雙休”:“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如大院騰遷和危舊房改造后,補上“支路網”微循環欠賬,企業搬遷后植入新功能,改造為都市產業園。5000平方米以下的小地塊拆出來后,用于補建停車、社區用房、游園這些民生短板。
精致建設,“先布棋盤后落子”
城市布局大開大合、功能分區清楚合理,許多建設規劃如地鐵等前瞻布局,是南京的優勢和長處。但城市“細部”未經推敲,管理比較粗,許多區域空間欠缺個性,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譬如許多高樓“粗魯”地楔入山水節點和歷史街區,一條不長的步行道上,一段是面包磚、一段是大理石、一段是水泥澆的,老小區和城市角落臟亂差,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人文綠都”的品質。
精致建設、精美品質,做好城市設計是前提!跋炔计灞P后落子”,繆瑞林說,南京將實施控制性詳細規劃法定化兩年行動計劃,“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工建設”,每一個新區和老城重點片區,建筑尺度、形態、風格、色彩都要控制引導,城市天際線、輪廓線要設計塑造,公共空間、城市雕塑、“城市家具”小品要統籌安排。葉斌介紹,市規劃局已就新建建筑的形態、風格、色彩出臺了設計導則,城市道路的文化特色、市政配套,也將挖掘南京地域環境、自然特色等“文化基因”規范設計。
完善功能、精細設計,不只體現在特色塑造和公共空間,還將深入居民小區、角角落落。今后所有新建小區,都要同步配建市政設施、雨污水、便民社區用房,規劃部門核定沒有漏項才可交付。老小區整治也有了“新標準”,要求雨污分流、二次供水、違建拆除、停車配套、綠化補植、桿線下地、安全保衛等一體整治,不像過去出出新、刷刷墻、清理垃圾就可以了。
2016年8月4日《新華日報》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