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后,“推廣街區制,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面對“吐槽聲”,城市減災專家、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金磊表示:“‘街區制’是一種城市管理的更新,是解決寬馬路、大街區‘城市病’的策略之一!敝鸩讲鸪皣鷫Α、打破小區間的“圍城”,重在拆除人們心中的觀念之“墻”。
金磊說:“‘街區制’并非高深的概念,也不能說是舶來品。居民住宅臨街而建,古已有之,中外皆然!钡,我國30多年的高速城市化使街區發生了變化,城市中已難尋開放空間,小區封閉式的“圍墻”管理幾乎成為惟一選擇。
封閉與開放,并非完全取決于實體的墻,而是重在城市管理是否有社會化綜合治理良策。金磊認為,“街區制”不僅要符合現代居住模式,還要體現傳統風貌和地域文化特征與習俗,具備完善的城市交通體系、合理的用地配置、安全舒適的開放空間、連續開放的綠色環境,更要滿足住區鄰里空間歸回城市的訴求。在多數發達國家,城市住區的開放性使之早已告別“睡城”,成為充滿活力的開放社會。
有人質疑,無圍墻“街區制”安全嗎?“各國法律對私人住區都有嚴格的保護規定,‘非請莫入’早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苯鹄谔岢,無論是不再建新小區圍墻,還是逐步拆舊有小區及大院圍墻,都不可“一刀切”,都要以調查研究為先。
對城市管理者及城市公眾而言,“街區制”是城市空間精細化治理的良策。面對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面對城市“窄馬路、密路網”的規劃新需求,面對破墻通路等規劃整治的策略,金磊提出建議:借“街區制”建設之機,城市交通管理部門應系統研究城市交通各類擁堵的真正“癥結”,萬不可將解決擁堵方案僅僅寄托在“拆圍墻”上;要更科學描摹城市家園的未來,人性化的規劃不僅要安放我們的生活,更要創造關涉“心靈”的棲息地;要逐步拆除“圍墻”,打破小區間的“圍城”,使“街區制”建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顧及民眾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