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新潮流,也是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笆濉币巹澥状我跃G色發展為主題,更加凸顯綠色發展指標,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規劃”,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里,“綠色發展”無疑是領導干部一切行為的“指揮棒”,“綠色發展”是每一個領導干部都需要認真思考、積極踐行的課題。
綠色發展領導干部需守法盡責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多次強調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以堅決的態度和果斷的措施遏止對生態文明的破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此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接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如今,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又“落地”……所有這些,都在傳遞一個思想:“綠色發展”是否“落地”、成效如何,與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密切相關。
用綠色理念指導領導干部責任擔當
必須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領導干部責任擔當。權力和責任是連在一起的。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全黨同志的重托,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是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币獔猿帧熬G色發展”,需要糾正某些人的“行為偏差”:有些領導干部急功近利,在自己的任期內,急著做出成績來顯示自己的才能和魄力,熱衷于搞“短、平、快”的政績,“重摘果、輕栽樹”;有些領導為了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千方百計出奇出新,標新立異,喜歡做“顯山露水”、“表面風光”的事;有些領導干部違背客觀規律,脫離實際,亂上項目,勞民傷財,造成“一代人的政績,幾代人的包袱”……不健康的“政績觀”必然貽誤“綠色發展”。在“綠色發展”的理念下,領導干部應該切實解決好“當官干什么”的問題,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為了“綠色發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正確處理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個人抱負、個人利益的關系,做到謀事不謀官、篤實不折騰;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之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堅決不搞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能為一時一地的利益貽害“綠色發展”。
用綠色理念規范領導干部依法用權
必須用“綠色發展”理念規范領導干部依法用權。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科學評價領導干部的決策行為和政績,扭轉某些地方不良的發展模式、發展傾向,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白云常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通過審計能及時查找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查找影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的風險隱患,推動這些問題和隱患的及時解決。另一方面,通過落實責任、強化問責,能推動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領導干部在任期之內出現環境問題,嚴格處理自不必說;任期結束了,環境持續惡化,還要追責;領導干部如果退休了,環境問題也要翻舊賬,終身追責。一句話就是:誰不把生態環境“當回事兒”,組織上就不把他“當回事兒”!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建立嚴密的“制度網”和零容忍的“高壓線”,為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戴上“緊箍”,防止權力失控、行為失范、決策失誤。每個領導干部都要依法用權,做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工作。要常懷敬畏之心,時刻警惕不能“跑偏”,心中“綠色”警鐘長鳴,生態觀念永存。要擯棄“長官意志”,自覺接受監督,權力少了個人功利色彩和利益勾兌,“綠色發展”就能更科學、更人文、不粗鄙,生態建設就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陳永江
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