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直接利用自然界的能量,歷史悠久。3000多年前,埃及人在尼羅河上駕駛帆船,是利用風能的鼻祖。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記載了水車、水碓的使用,這是利用水的動能或勢能來灌溉、加工糧食。荷蘭的風車磨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仍是一道風景線。利用河流、洋流來運輸和航行也古已有之。今天的太陽能熱水器已經普及了。
人類使用最多的是生物質能
不論是兜取一帆江風,還是借力一股河流,這都是利用自然界能量的滄海一粟。另外,還因為風的作息不由人安排,河的流向不聽人調遣,利用總是被動的?犊拇笞匀挥谑怯仲n給人類另一大筆豐厚的財富——生物質能,而且幾乎可以隨取隨用。在石油、煤炭被發現以前,人們都是用草木、秸稈來做飯、取暖、照明。人們借助牛馬騾驢這些畜力來耕種、運輸,也是間接利用生物質能。因為它們吃的是植物。這些植物總是與人類居住地為鄰。而石油、煤炭、天然氣這些化石能源則是儲存在地下的生物質能——它們來自億萬年前的動植物。它們當然不是取之不竭的:以人類近幾十年瘋狂索取的速度來計算,大自然億萬年的庫存在一二百年內將消耗殆盡;茉匆彩侨祟惱玫米顝氐椎哪茉。又因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條件和機制,人類很難再擁有新生的化石能源。人類不得不重新向地面索取生物質能。利用地面上的生物質能,有一個關鍵的前提——合理地采伐,即采伐的速度不能高于再生的速度。正如孟子說的:“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边@樣林木可以永世利用下去。反之,就會坐吃山空。
總之,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化下來,為人類提供了最豐富、最便捷的生物質能。
發掘“新型能源”不是一本萬利
人類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奢靡,比如使用空調、小汽車?照{在使自家清涼的同時增加環境溫度,當家家戶戶都開空調時,加大了室內外的溫差,從而加大空調的能耗。開汽車上下班,又到跑步機上鍛煉,這就是濫用能源。對能源的無度索取導致緊缺,人們不得不去發掘所謂的“新型能源”。其實太陽能、風能等都是非常古老的能源。人類一出現就利用陽光取暖了。只不過今天“取暖”的規模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三峽電站除了輪機等發電設備外,還建立了巨型大壩——長2335米,高185米,用了1600萬立方米的水泥、砂石料。美國加州與內華達州交界處的Ivanpah太陽能電站,在地上鋪起了巨大的反光板陣,占地約14.2平方公里,鳥兒從其上空飛過,往往被其反射的陽光灼傷、烤死。今天的風車陣更不是堂吉訶德時代可比。毫不夸張地說,騎馬的堂吉訶德之于今天的風車相當于蚍蜉之于大樹。
這些電站的發電量巨大——我國在建的柴達木太陽能電站發電能力達GW(100千萬瓦)級——但建設本身也耗費巨大能量和很多材料,對環境形成一定的影響。我們不妨算算賬:電站在全壽命范圍內的發電量是多少?這是一個正數。建成該電站以及全壽命范圍內維護、維修、傳輸所耗費的總能量是多少?這是一個負數。人們往往忽略了一筆賬:對環境的破壞。暫且不考慮飛鳥之死,我們專算對植物的破壞。這些植物本身是生產生物質能的:一片森林每年都可以給人們提供若干木材、柴火,以供做飯、取暖等。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一定要把這一點考慮進去。政府也不應盲目地補貼。
至于有人說太陽能、風能等是綠色能源,而焚燒木材、柴火會釋放二氧化碳等,是不經之談。生產光伏板、風車、混凝土等不產生污染嗎?而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焚燒時,不過把它還給了大自然。還是那句話,只要索取不多于再生,就不會構成對植被的破壞。
能源利用效率唯光合作用最高
在一片原始森林里,植物是立體地利用陽光的:從最高的喬木樹梢到地面的小草和苔蘚,幾十米的空中都有葉綠素在承接陽光,幾乎不會讓陽光白白地跌落在泥土上。它們把陽光轉化為生物質能。人類及各種動物都可以從森林中受益。即便是腐爛的植物也可以變成肥料或是未來的化石能源。人工的光伏板或反射鏡往往將熱量反射出去。要不然也不會有鳥被烤死。
從根本上說,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來自太陽能:風能來自溫差;河流的動能、勢能源于陽光將水分蒸發到高處。能把陽光最高效、最廣泛地利用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據新華社報道,“中日研究人員在解析光合作用中一種關鍵蛋白復合物結構方面的突破性工作,5月28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登上了美國《科學》雜志。這項成果向揭示光合作用高效能量轉換的終極秘密更近一步,也有助于設計高效太陽能電池或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敝辽購哪壳皝砜,人工手段能達到光合作用的效率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最關鍵的是光合作用對環境有利而無弊。
既然光合作用的效率最高,我們就應該千方百計地保護和利用它,而不是舍本逐末,用其他手段代替甚至是破壞光合作用。在生產、生活、建設中也應該盡量使用可再生的植物材料。比如說:在山區、丘陵地區,應鼓勵居民用松針、落葉、枯枝來做飯、取暖,在技術上幫助他們改進灶具等,而不應一味地鼓勵他們用電。建筑模板應使用從森林中間伐的竹木。
當我們看到類似亞馬遜雨林被以各種借口成片地推倒,就知道有人正南轅北轍。
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