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是否再降息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央行4月20日一個百分點的大幅降準之后,市場關于央行何時降準的討論又見諸各大媒體。而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也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
那么,央行降準之后會不會降息?筆者從指標數據、歷史經驗、貸款成本與房地產市場角度來綜合分析認為,央行仍然有降息的可能性。具體到降息幅度,仍然有0.5個百分點左右的空間。
經驗認為,當季度GDP增速與CPI增速累加值小于10時,整個經濟基本面面臨滯漲的壓力,貨幣政策將有定向寬松的趨勢。當前來看,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與CPI增速累加值為8.2,已經明顯低于10這個警戒值。因此單純從指標意義來看,當前國內具備貨幣政策走向寬松的特征。我國經濟目前處于“觸底”階段,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還在持續,受美日歐貨幣政策變化影響,如果國內貨幣政策持續從緊將不利于宏觀經濟平穩增長。
從經驗判斷來看,在利率下降、貨幣政策走向寬松的周期當中,降準與降息往往是同時進行的。比如2008年9 12月期間央行5次降息,同時也有4次降準;2011年12月 2012年7月期間,央行2次降息,同時有3次降準。從此輪貨幣政策表現來看,央行已經有兩次全面降息與兩次全面降準。其中,4月20日一個百分點的大幅降準表明經濟基本面不容樂觀,甚至完成年度7%的目標也有難度,所以從市場預期來看,大幅降準后,還可能有降息政策推出。
從歷史經驗來看,預計本輪利率下降周期中,利率總計至少可下降1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央行已經有兩次降息,降息的幅度分別為2014年11月22日起的0.4個百分點、2015年3月1日起的0.25個百分點,累計下降0.65個百分點,因此仍然有0.5個百分點左右的空間。
從現實操作來看,當前各大銀行攬儲成本增加,攬儲的壓力增加,此時,銀行不可能維持較低利率釋放較多流動性,銀行“惜貸”常態化的現象不會因為此次央行兩次降息和兩次降準有明顯改變,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仍然持續存在。因此筆者認為,銀行對樓市的“惜貸”行為還在繼續,政策層面對樓市投資風險的控制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強,期待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動降低貸款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央行主動降息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通過央行降息進一步降低貸款成本成為可能。
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