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城鎮化的迅猛發展,城市新建筑層出不窮、星羅棋布,其中涌現出很多好的標志性建筑,但也有令人憂慮的案例。如現在一些城市的新建筑,外型洋氣甚至怪異,而且不少是經不起建筑結構學、力學等論證的。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建筑在結構上、建筑受力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無法克服的軟肋。還有一些城市的新奇特建筑,雖然在結構上通過了論證,但建造成本巨大,付出代價很高。
中國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建筑大國,現在也是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場。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讓國外和海歸建筑師,帶來了新的建筑理念和技術。但同時也有一些人把中國當作所謂建筑新理念的試驗田,F在國際上流行一種學派,即建筑以造型為出發點,講求視覺沖擊力,什么建筑都敢設計,什么模樣的樓房都敢建設,也就是所謂的“雕塑師做建筑設計”。說到底,這是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對于不懂建筑的人而言,這些城市建筑或許極富視覺沖擊力,但在建筑行家看來卻不免“擔憂”。
雖說,城市建筑在形式上是可以創新的,但必須承認,技術創新更為重要。城市建筑之間“你追我趕”的現象屢見不鮮,你做得新奇怪異,我一定要比你更出新出奇。盡管隨著科技發展,某些建筑設計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其他方面進行彌補,可與此相伴的是高昂的代價。而這種無謂的代價,其實是一種對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
毋庸諱言,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城市建筑的標志性和顯示度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藝術特色上有所追求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那么,城市建筑好壞看什么?筆者以為主要是看其技術性能。要知道,城市建筑創新不是“創奇”,更不能“創異”。建筑設計原則是實用、經濟、美觀,如今更有對生態環境的守護問題,所以需要強調一個前后順序。不管什么情形下,實用、經濟的要求都要排在外型美觀之前,而最好的城市建筑理應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體。
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