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框鋼支撐加固
增設墻的施工
“日本很多建筑之所以能在多次強震中巋然不動,與日本房屋建筑采用防震技術、及時進行抗震診斷與抗震修復、每次大震后修改建筑法并嚴格實施等因素密不可分!比珖鞘锌拐鸱罏囊巹潓彶槲瘑T會專家委員、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防災抗震技術中心副主任曾德民稱。
應用隔震與減震技術
曾德民稱:“在日本,建造抗震建筑的基礎就是采用各種隔震、減震的技術和部件。通常這些部件位于建筑物基礎或上部結構之間,使地表的搖動不會傳給建筑物!
這些隔震、減震的部件,通常具有四種機能:具有不把地震的搖動傳給建筑的“絕緣機能”;具有受到地震搖動也能維持穩定來支撐建筑物重量的“支撐機能”;具有削弱地震搖動幅度的“衰減機能”;具有地震后讓建筑物恢復到原位的“恢復機能”。按照這些機能,隔震、減震的部件大致劃分為兩種類別,一種叫減震器,一種叫阻尼器。
據了解,減震器包括由薄橡膠片與鋼板交互疊合而成的積層橡膠、盡量減少摩擦阻力的滑動支撐、滾動支撐等;阻尼器則包括用鋼材和鉛制成的金屬阻尼器、用像糖漿或油那樣的柔性流體材料制成的流體阻尼器、利用摩擦力制成的摩擦阻尼器等。
“目前,在日本,新建的6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中,90%都采用了各種隔震、減震部件,以實現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新建的普通兩三層民居中,也有40%~50%采用了隔震、減震部件;此外,還有一些既有建筑也加裝了隔震、減震部件!痹旅窀嬖V記者。
推行抗震診斷與修復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在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造成的損失!皩牟呗跃褪菍幼』蚴褂玫慕ㄖ,進行建筑抗震診斷,掌握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根據需要采取抗震修復措施!痹旅裾f。
實際上,日本在1995年發生阪神大地震后,當年就開始實施《抗震修復促進法》了。日本國土交通省JICA項目專家、日本結構一級建筑師三瓶昭彥稱:“每一次日本發生特大地震后,日本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進行建筑抗震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對《建筑基準法》及相關法規進行補充和修改!
日本的建筑抗震診斷目的,就是為了對1981年以前建設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進行鑒定,并認定是否需要加固或改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以結構抗震指標和非結構抗震指標,兩個數值為指標進行鑒定的。結構抗震指標表示結構主體的抗震性能;而非結構抗震指標則是對防止因外墻塌落,造成避難損傷及人員傷亡的安全性進行診斷的指標。
同時,具體的抗震診斷要求也很明確。例如,在確認使用材料的強度上,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要求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鋼筋強度進行確認;當主體結構為鋼結構時,要求對焊接部位進行仔細確認。當進行抗震診斷后確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低時,則要求盡快進行抗震修復工作。
遵守修復認證和部品認證
曾德民還指出,在日本,進行抗震診斷及抗震加固修復時,需得到官方第三者機構的鑒定或認定,通常是到所轄區的特定行政部門進行咨詢,以明確其具體的認定時間、診斷方法、所需費用等。加固修復后的效果確認工作,也是由官方第三者機構進行鑒定,還需另行收費。但關于抗震診斷、抗震加固修復,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對《抗震修復促進法》制定的支援制度(包括補助、補助金、融資、稅制等),認真執行。
對于新建造或抗震加固修復時使用的相關部品,如果是《日本工業規格標準》、《日本農林規格標準》以及品質相關的技術標準中包括的部品,則可以直接使用,因為這些標準涵蓋的部品,已通過合格認證了。但如果使用的部品、部件是新產品,還沒在《日本工業規格標準》中做出全面規定,就必須通過日本國土交通大臣的認定才可以使用。
“正是因為有這些嚴格的認證程序,進一步保證了日本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痹旅裾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