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每年新建大量建筑的同時,環保問題也日益突出。我認為,住宅產業化可以有效地解決節能環保的難題!比珖䥇f委員秦升益對記者說道。
數據顯示,我們國家和國外相比,國外住宅產業化程度達到70%左右,我們的住宅產業化才達到1%-3%。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住宅產業化建設的起步較晚,尚處于第一、二階段,差距較大。以耗費指標為例,我國建筑領域鋼材消耗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出10%~1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80千克水泥, 住宅建筑能耗高出3倍。住宅建設中落后的技術和粗放的生產方式已經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住宅產業化建設迫在眉睫。
秦委員進一步分析道,我國住宅建筑用材習慣大量采用水泥硅酸鹽材料。硅酸鹽材料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而且在建筑解體后將變成難以循環再利用的廢棄物, 同時, 我國建筑材料資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而住宅產業化,可以進行工廠化生產、現場拼裝, 并通過局部現場混凝土澆筑實現結構的整體連續性, 從根本上改變了粗放型建造模式, 實現住宅結構部件標準化、模數化、工廠化建造,不僅減少了現場施工強度、解放勞動力, 而且減少了材料損耗, 提高了建造速度和生產效率。
為此,秦委員建議:
首先,以系統思維理清住宅產業化問題,它不只是住宅建筑的生產方式,而是包括融資、土地供應、項目運作、部件制造、部件銷售、施工安裝、營銷、售后服務、物業管理等環節,及這些環節的市場組織方式。其實,住宅產業化是一種新的業態模式。
其次,以市場化力量促進住宅產業化,實現規模效益。他建議,在房地產銷售開發審批中,增加鼓勵和約束企業實行住宅產業化的標準和條件。
他呼吁政府機構積極推廣應用住宅產業化成套技術,如節能及新能源利用技術、整體廚衛技術、生態環境保障技術、管網技術與智能化技術等,以科技的力量促進住宅產業化發展。(本報記者 張鑫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