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城鎮化,早已經上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戰略。不言而喻,城鎮化自然成為了兩會最熱的話題之一。然而在這里,新型城鎮化的提出又給了人們更多的思考,到底“新”在哪里?其城鎮化的路又在何方?連日來,代表委員紛紛圍繞城鎮化建言獻策,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全國政協委員劉曉峰:新型城鎮化要讓每個城市彰顯特色

全國政協委員劉曉峰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避免千城一面。對此,劉曉峰委員建議,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于原來的文化必須保留,特別是具有文化標識的建筑一定要保留。已經破壞的應該盡快恢復,應該復建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讓每個城市都有特色和個性。
對此,劉曉峰委員建議,城市規劃先行,然后建設,正在規劃及建設過程中,應該凸顯城市形象特色,發揚城市風格。應該高度重視規劃的控制性、指導性和總體效果的靈活性。特別是一開始就要在規劃層面上很好地研究特色問題。
他還建議,評選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國際上衡量城市發展的水平,非常注重人文因素,比如把這個城市的生態狀況和文化特色作為發展的評價標準,以引導城市注重文化內涵的傳承和營造。
另外,他也談到,城鎮化需要遵循規律,與人的需求關系很大, 城鎮化要有產業配套,避免“鬼城”再現。
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新”:即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對此,劉曉峰委員建議,目前,應該加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城鎮化步伐,而不是讓人流集中涌入特大城市,這樣會給本來不堪重負的特大城市以更大的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梁留科:增強生態產業支撐能力 促進生態城鎮化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梁留科
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復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生態發育過程。
“型”指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轉型,環境保護也要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
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每年約提高1.5個百分點,城鎮人口以平均每年2千萬的速度遞增。人口以超前的規模和速度向城鎮集中,人口密集,交通擁堵,霧霾肆虐,土壤、水都遭到污染,資源消耗過快,宜居城市銳減……一系列生態難題困擾著中國。
生態城鎮化既是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社會和諧等眾多頑疾開出的一劑良方。
對此,梁留科建議,首先,增強生態產業支撐能力,促進生態城鎮化建設。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核心和關鍵。失去產業支撐,城鎮化就變為空談,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他建議注重優化投資結構,使投資增量投向具有生態產品的支柱、特色及新興產業,重點建設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附加值的生態項目。
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他建議,對于生態產業,應該有專門的綠色貸款支持政策,積極鼓勵生態立體農業、工業、養殖業等發展,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發展。
其次,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張鑫蓮 文/圖 來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