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燒餅田、油條溝、碟子塘、蚯蚓路”,變成了道路平坦、大棚成排的高效良田,放眼望去,鄉村處處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這是記者日前在我市率先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的試點鎮街看到的情景。
土地綜合整治是南京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平臺和抓手,也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今年“十大重點難點工作”之一。按照計劃,今年全市實施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總規模將達到45萬畝,3年整治總規模將達到100萬畝以上。目前,這項工作正在全市各區有序推進,截至7月底,全市已有365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完成立項,項目總規模達44.3萬畝;28.1萬畝土地綜合整治完成工程招投標,正在組織實施;18.6萬畝土地綜合整治率先達到竣工要求。
創新“全流程”
“土地綜合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項由各個節點、各個環節通力合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必須‘全流程’精心組織、創新理念和措施、嚴格督查!笔薪y籌城鄉發展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市專門下發了《2013年度南京市土地綜合整治建設任務分解方案》;市領導與各區區長簽訂了《2013年耕地保護與土地綜合整治目標責任狀》,將全市45萬畝土地綜合整治建設任務分工明確到位,責任落實到人。
同時,我市進一步規范了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路徑,特別是圍繞資金運作、農民權益保護等核心環節連出新招——扶持搭建區、鎮街兩級整治平臺,允許整治項目投資主體直接參與建新區土地開發;鼓勵農民自主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多渠道實現建新指標價值化、整治收益最大化;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實物和指標市場化配置,明確新增房地產開發用地原則上必須使用整治建新指標,落實出讓收益返補機制;制定規費減免具體辦法,精簡管理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給予搬遷農民多種出路選擇,強化農民長遠生計保障等,為土地綜合整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為保障“全流程”中的各項工作按期開展,我市還不斷加大對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督促指導和考核檢查,建立了定期督辦的工作推進機制,嚴格執行土地綜合整治月報制度、聯席會議制度和促落實督辦制度。從4月初至今,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領相關部門,前后三輪逐一赴六郊區開展現場督查與幫辦工作。市國土局兩次組織開展政策培訓,編印下發《土地整治政策匯編》及《土地整治政策50問》,使相關人員熟悉土地整治政策。
打贏“攻堅戰”
目前,全市45萬畝土地綜合整治任務已在雨花臺、棲霞、江寧、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等涉農郊區全面展開,10大類型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都已啟動。
為打贏土地綜合整治“攻堅戰”,各部門無縫對接——農工部門全力推進統籌城鄉鎮街試點、土地整治和新社區建設;國土部門加強了項目管理與業務指導;財政部門籌集專項資金10億元;規劃部門統籌規劃試點鎮街、美麗鄉村建設藍圖;住建部門開展村莊環境整治與新市鎮、新社區建設;社保部門建立全方位保障體系,促進農業人員有序轉移;區、鎮兩級政府全力組織實施各類項目,確保完成土地綜合整治任務。
試點鎮街是重中之重。為搞好先試先行,市委、市政府確定了江寧區谷里街道、橫溪街道、麒麟街道,浦口區星甸鎮、橋林街道,六合區竹鎮鎮、金牛湖街道,棲霞區靖安街道、溧水區白馬鎮、高淳區東壩鎮10個鎮街作為統籌城鄉發展試點鎮街,今年試點鎮街承擔的土地整治任務就達20萬畝,超過整體任務量40%。
群眾認可是前提。在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各區始終堅持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收益權。按照市政府確定的年度任務與月度實施計劃,目前全市各區正有序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各項工作(各類項目進展情況詳見附表)。
“五得”惠民生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通過近年來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農民得實惠、耕地得增加、產業得集聚、生態得提升、發展得空間”的綜合成效,已在全市范圍內初步顯現。
“農民得實惠”不是一句套話。讓我們通過數據來看看竹鎮項目區農民獲得的“實惠”。首先是住房改善。新建的農民安置房總建筑面積為60萬平方米。所有項目完工后,項目區農民將從原來的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左右的舊瓦房,全部搬遷到人均面積47平方米的寬敞明亮新樓房。其次是收入增加。以前這幾個村的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田地的傳統農產品收入,每年人均不到3000元。土地綜合整治后,通過土地流轉、進入農業企業打工,目前人均年收入已達到1.5萬元。
“耕地得增加”也不是一句空話。各區通過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把零散的農村居民點合理歸并復墾、對廢棄工礦進行復墾,以及零散溝渠、道路、坑塘等土地進行整理,優化了土地利用,打造了高標準良田,提高了耕地質量。
“產業得集聚”不是一句假話。土地綜合整治后通過流轉推動了傳統農業向規;、專業化、集約化發展轉變。南京白馬農業科技園,規劃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2011年1月被科技部命名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目前入駐農業龍頭企業也已近20家,參與園區建設的農民達6000多戶。園區內現已建成萬畝有機農業基地、3萬畝黑莓和藍莓基地、萬畝綠茶基地及食用菌基地,形成了黑莓藍莓、茶葉、有機蔬菜、食用菌等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
“生態得提升”不是一句夢話。我市在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五區規劃實施了美麗鄉村示范區建設,把土地整治與農業現代化工程、農民集中區建設、農田水利道路建設、村莊環境整治有機統籌起來。其中,江寧打造的“五朵金花(生態旅游村)”去年經營收入突破1億元,農家樂經營戶月收入約4萬元,戶均月利潤約為1.5萬元,并帶動近千人就業。高淳的椏溪“生態之旅”項目,區域內沒有一家工業企業,農民經濟收人主要來自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高淳還被國際慢城聯盟選定為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國際慢城聯盟已同意在當地設立“慢城中國總部”。
“發展得空間”不是一句大話。我市把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相結合,在整治區全面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既保證了農民宅基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為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留足了空間。指標富余部分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將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到城鎮、開發園區等土地效益更大的地區。
在南京郊外的土地上,現代化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