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全力提升人居環境 構筑生態宜居幸福城
宿遷幸福新城危舊房改造項目曾獲“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劉國超攝影)
“宿遷的變化真是太大了。道路寬闊,環境優美,這一望無際的駱馬湖近在咫尺,臨大湖而居的生活讓人無比羨慕!闭勂鹚捱w的變化,經常出差來此的趙先生贊不絕口。近年來,宿遷市緊緊圍繞“城區’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和建設森林式、園林化、環保型、生態濱湖特色城市”的發展目標,全方面提升人居環境,使“生態宿遷,宜居家園”的城市名片越來越亮。
昔日經濟洼地
崛起湖濱特色生態城
據宿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劉加利介紹,作為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宿遷建市之初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城市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人居環境相對較差。1996年,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13.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1萬,城區道路路況和通行能力較差,城市公共交通承載力不足,建成區內人均道路面積5.9平方米。老城區居民住房面積小,居住環境差,設施陳舊老化。城區綠化面積小,公共綠地不足,生態環境質量不高。
建市之后,該市先后確定“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蘇北新興中心城市和“森林式、園林式、環保型、可持續發展的湖濱特色生態城市”的目標。圍繞“生態宿遷,綠色家園”的城市品牌,大力實施“基礎先行”和“城鎮帶動”戰略,使城市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形。
如今,宿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多項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位列全省前列。2012年,該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516.8億元,人均突破3萬元,地區財政總收入33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貸款余額登上千億臺階。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生活質量方面上,通過大力實施中心城市水系溝通工程,讓城區形成“一軸、二環、四湖、五溝通”的水環境格局,使宿遷成為河清湖秀、人水相依的生態宜居之地。
民生工程建設
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
頭枕駱馬湖、腳偎洪澤湖,腰纏大運河、古黃河兩條“玉帶”,資源豐富的宿遷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花卉之鄉”和“蠶繭之鄉”。除了生態環境的“大”變化,宿遷居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很多“小”變化。該市近年來以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為契機,緊抓涉及民生、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圍繞改善城市人民環境,實施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打造宜居生態幸福之城。
城市道路、管網、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水系溝通,城市供水、供熱、燃氣、通信設施,交通設施,城市危舊片區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設等方面均取得喜人成就。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底,宿遷城市公共供水覆蓋率就達到了96.27%,城市燃氣普及率為99.82%。同時,該市也在積極推進居民精神生活的改善,比如加大了公共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力度,在城區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橫店影視城等設施。
“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睋捱w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調研員王永介紹,為了給周圍的居民提供便利生活條件,本來要在青島路建立的某五星級酒店項目也下馬了,取而代之的是工人醫院。2013年以來,宿遷還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園林綠化、‘兩場一街一中心’、污水管網、燃氣設施、公交站場等六項民生工程建設,加大城市公共設施的投入。
“為的就是讓老百姓過上舒適便利的生活”。如今,和民生息息相關的保障房建設也在宿遷積極推進著。2012年,宿遷當年的住房保障率就達到了99.85%,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完成率102.96%,城區人均居住面積由建市初的9.7平方米,提高到38.9平方米,增長了4.01倍。其中,宿遷幸福新城危舊房改造項目被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2012年度“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
劉加利說:“未來,宿遷將繼續圍繞‘不堵車、最干凈、很方便,玩不夠’的城市發展目標,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象提升的同時,人居環境也在優化,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在逐步提高。這就是宿遷人在努力打造的‘生態宿遷,宜居家園’”。
劉國超 攝影報道
2013年8月14日《新華網江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