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日前發布《2011中國區域發展報告》稱,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等三大都市群,已經具備條件逐步建設成為對東亞、對世界經濟有明顯影響的全球性大城市經濟區。
報告稱,核心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廣州、深圳的京滬港三大都市群,要成為全球性“流”的交匯地、連接國家和世界經濟體系的節點與控制中心,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核心之一,“是中國進入世界的樞紐、世界進入中國的門戶”。這三大都市群的戰略定位及其優化發展,應當成為中國“十二五”及此后一個較長時期內的國家戰略。
以“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區域發展態勢”為切入點的《2011中國區域發展報告》,是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第一本關于中國區域的發展報告。該報告指出,作為經濟大國、金融大國,中國需要建設2-3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金融中心城市,并與若干個次級金融中心組成布局合理的金融中心體系。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正在成長為全球經濟大國,北京市建設成為大型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基礎條件正在形成,已具備條件逐步建成一座對世界經濟有明顯影響的全球性大城市。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和決策中心,北京不僅僅可以建成為國家金融決策中心、金融監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同時也應發展金融營運和金融交易,從而成為中國最大同時也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亟需研究制定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另外,《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央政府面臨區域協調發展的壓力迅速上升,中國確立并實施了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即“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然而,以這“四大板塊”為基礎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缺少總體設計和清晰目標,并不能構成具有指導意義的區域發展總戰略。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表示,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制定以民生為核心,以解決地區間收入差距為目標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這個戰略要通過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機制,將提升發達地區的競爭力與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