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國際商業監測機構BMI預測,2012年亞洲建筑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實際增長將分別達到5.33%和7.61%,較2011年的4.12%和6.08%有明顯改善。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將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市場前景看好。
首先,較多的市場機會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增長形成重大利好。一是在建工程數量眾多。據統計,截止2011年底,亞洲在建及規劃中的基礎設施項目總價值約占全球基建工程總價值的39%,其擁有全球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一良好發展態勢將對投資者產生巨大的吸引。二是發展空間較大。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對薄弱,特別是南亞地區由于電力短缺和交通網絡建設的不完善,洲際及區域間物資流通嚴重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亞洲經濟的發展。為突破這一瓶頸各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大投入擴展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已紛紛出臺相關建設規劃。三是存在災后重建需求。去年亞洲區域內自然災害頻發,重建過程中各國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財政、金融政策以保障基礎設施的盡快恢復。
其次,亞洲各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拓寬融資渠道,著力改善國內商業環境,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降低建筑企業的融資難度和保障私人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應對全球經濟疲軟和本國通貨緊縮帶來的負面影響,亞洲國家持續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來吸引投資。據統計,2011年前9個月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個人投資增長已達到68%,高于2010年全年的增長總額。商業環境方面,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通過制定相關土地政策、法規等措施保障基建項目的穩定增長;通過強化多邊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加大招投標工作透明度等方式彌補在私人投資領域存在的制度漏洞。這些舉措不僅降低了私人投資者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門檻和風險,也為政府和投資者搭建了溝通、合作的橋梁,使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成為可能。
但是,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出口導向型國家的財政收入將進一步萎縮,而內需導向型國家的融資難度也將有所提高,這些都將直接對亞洲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沖擊。此外,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的政治風險也是投資者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