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多年前,晚清思想家魏源來到南京為賀長齡和陶澍等高官做幕僚,并在烏龍潭邊筑屋,取名“小卷阿”。悠悠百余年間,魏家幾代共80余人在這里生活。
解放后,在這里安家落戶的人家越來越多,小卷阿和旁邊的普渡庵共1500平方米一度竟然擠進了40戶人家。小卷阿也在歲月的風雨中日漸傾頹,從2009年起,魏源故居得到精心修復,房屋、門窗、庭院,均恢復成180多年前的舊模樣,身處其中,仿佛穿越時空。歷史的悠遠和鬧市的喧囂,在這里只隔了一道小門。
挖地三尺,破解魏源故居的建筑密碼
修復魏源故居,是一個還原歷史的過程,房屋修繕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有根有據。為此,建設方請考古隊花了2個月,對這1500平方米進行了掘地三尺式的發掘。
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領隊岳涌告訴記者,考古在每個房間的地面都進行一米以上的深挖,最深處達到4米,查明地層結構?脊疟砻,這里的文化層最早為明代,再往下就是黑淤泥,表明這里曾經是烏龍潭水域的一部分。地層里出現了好幾麻袋的細瓷器,質量很高,說明這一帶曾是富人區。房基的年代為清代道光時期前后,這與魏源來寧時間吻合,這表明小卷阿是魏源自建而不是購買的“二手房”。
同樣被證明的,還有兩株臘梅的“身世”。在院子里和花園里,各有一株老臘梅,老居民們都說它們是魏源手植的,然而考古解剖地層表明,院內那株臘梅植根晚清地層,與建房時間相同,的確是魏源手植,而花園里那株的年代則要晚一些,如果是魏源所種,那株梅花當年就要懸在半空中了。
八方搜集,每一扇門窗都有百年以上歷史
“在小卷阿,你所能見到的每一塊木料,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魏源故居修繕負責人張海認為,只有像修復文物那樣修繕,才能給人穿越的感覺,“魏源故居和普渡庵一共用了200多扇門窗,為了找到時代和風格一致的門窗,我們跑遍周邊五省,購買了1000扇以上的門窗,都是魏源那個時代甚至更早的!
魏源故居的門窗都是簡潔的三格子式,樣子簡潔,關起來嚴絲合縫,門后還有鐵制的魚尾式門閂。而普渡庵的門窗年代要更早也更華麗,正殿的房梁超過一人合抱,門窗上是漂亮的草龍紋和福壽紋,所有的木料都是灰白的木材本色,因為已經使用上百年,看起來有一種溫潤的質感,這就是古玩界常說的“包漿”。張海告訴記者,這些門窗本身也是文物。每個房間的板壁,都是魏源時期的木材拼接起來的,不但看起來渾然一體,而且可以在15分鐘內拆裝完畢。他們甚至用手動葫蘆將普渡庵正殿木框架整體吊離地面,換掉朽壞的梁柱,精湛的手藝讓文保專家贊嘆不已。
如何延長這些本就有180年歷史的門窗的壽命?建設方斥資數十萬元開發了一種水性保護劑,噴上之后可以防止白蟻等昆蟲和老鼠等動物的啃咬。
“展陳的最高境界不是文物的展示,而是氛圍的營造!睆埡Uf。房間復原到魏源時期,桌椅板凳等家具陳設也是魏源時代的,它們共同營造了一個真實的晚清家庭生活氛圍。例如在一間臥室里就可以感受180年前的私密生活:衣帽架下有根根豎起的木棍,人們把鞋口朝下撐在棍上,以躲避地面潮氣;床邊的洗腳凳內有一個抽屜,用來放當時女性每天必用的修腳刀和裹腳布;馬桶放在一個箱子里,掀開箱蓋就可坐穩穩當當坐在上面……
忠實歷史,還原魏源缺錢的窘迫生活
從功能來講,魏源故居房間逼仄,光線昏暗,通風也不是太好,算不上宜居,但卻是魏源當年的家居狀態。修繕后的魏源故居除了安保和消防設備,沒有任何現代化設備,連電燈也沒安一盞,談不上光鮮和賞心悅目,但是卻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原真。
這座房子,也反映了魏源初來南京時窘迫的經濟狀態。墻體,基本用的是城墻磚和半塊大小的碎磚;住宅呈東西走向且前高后低之勢,從古代風水來說不宜用于民宅,只適合用作祠堂或廟庵……
更多的細節也將恢復歷史原貌?脊抛C明,小卷阿院外花園的地勢比房屋低1.6米,有兩條一米多寬的小路,還有七棵老樹,樹根經檢驗分別為槐樹、紫藤和桂花樹,這些都將原樣重現。
這種文物修復式的修繕,已經花掉了2000萬元,是常規修繕的5倍以上!拔涸垂示有藓昧,它不能當茶社、會所,也不能打包上市,它并沒有太多的經濟功能,然而它卻是城市歷史的一個符記,是民族文化的一段記憶,這正是文化的價值!睆埡_呎f邊打開院門。院外,是風景如畫的烏龍潭公園;院內,是180年前的家居場景,推開這扇門,就推開了歷史的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