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綠色建筑大會傳遞出許多積極的信號。然而,當“綠色革命”序幕拉開,加快綠色建筑發展的條件已然成熟、政策信號日益強烈、成本問題亦被“正名”之時,如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之路,成為擺在面前的迫切問題,也是大會上諸多政府官員、業界專家、企業代表的共同呼吁。中國式綠建之路,意味著什么?
2000余人共享的開幕式、24場論壇、150多家參展企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5大部委聯合支持、24家國內外行業協會學會與11個國際組織共同參與、3個外國大使館正式出席、全國20多個省份的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建委)廳長及數十位市長參加……這是對3月28日~30日在京召開的第七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下稱綠色建筑大會)的快速掠影。
在這一連串讓人驚嘆的數字背后,在“綠色建筑:讓城市生活更低碳、更美好”的宏觀主題之下,國內外政府官員、生產制造商、運營商、系統集成商、金融投資機構、房地產開發企業、規劃設計單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知名專家等,集中展示和討論了國內外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的最新科技成果、發展趨勢、成功案例,研討了相關技術標準、政策措施、評價體系、檢測標識,共議中國式綠色建筑推進之路。
“從啟蒙邁向快速發展”
“未來五年,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將從啟蒙階段邁向快速發展階段!28日下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發表了《中國綠色建筑行動計劃(草案)》主題報告,并做出上述斷言,引發極大反響。
“從啟蒙邁向快速發展”的趨勢,也在此次大會中得到了實景寫照。三天期間,論壇、展覽、企業活動豐富多彩,與往屆相比,表現出新的特點:
從理論到實際,從宏觀概念轉向更多地關注生態建材、供熱體質、保溫材料等微觀產品層面,關注現實可操作層面;從單一到多元,從理念到技術,呈現出由單體建筑向綠色社區、生態城市,用能由常規能源向清潔能源、由政府推動節能向全民自覺行動轉變的態勢。深圳光明新區、唐山曹妃甸生態城、天津中新生態城、無錫太湖城等一批生態城市的案例解析引發關注;針對40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改造的研討、分享,構成大會重要亮點;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構建與生態城市示范評價(2010~2011)、招商地產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促進中心簽署綠色建筑合作框架協議、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發布低碳城市建設行動綱要白皮書等,更成為大會重要成果。
尤為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眾多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深度參與、興趣濃厚,萬科、萬通、萬達、方興等活躍其間,成為現場追逐的焦點,綠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綠色實踐與分享等分論壇更是人氣火爆,房地產業的“綠化”成為共識。
經過6年的積累與沉淀,“綠色建筑大會無論是會議規模還是影響力都逐年遞增,今年可以說是最盛大的一次”,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有為對《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說道。
誠然,會議僅是縮影,其背后是近年來綠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相關實踐的漸次鋪展,是“快速發展”即將到來的重要積淀;蛉缰袊ㄖ茖W研究院上海分院總工程師孫大明所斷言,2011年開始將進入“泛綠”階段。
前奏響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風暴”可期可見。
政策信號強烈
“加快綠色建筑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今后要全面推行綠色建筑‘以獎代補’的經濟激勵政策,具體可從專項補貼、物業稅減半征收、土地招拍掛前置條件、適當提高容積率、購房貸款利率優惠等方面,著手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背鸨Ed發出的現場信號,令人振奮。
事實上,在節能減排的國家戰略之下,大力推行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已經無需贅述,尤其是在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綠色建筑被視為“一次性解決建筑的舒適度、解決建筑的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的全面方案,是綜合性最節約的方案”。
趨勢已定,重在實施。在第七屆綠色建筑大會上吹來的風表明,未來將推行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將空前加大,未來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購房貸款利率優惠,在試行房產稅的地區對綠色建筑減半征收,在土地招拍掛時設置條件,如不是綠色建筑就不能投標,或者大面積建設綠色建筑的可以優先等。此外,全面推行“以獎代補”的經濟激勵政策,對綠色建筑設專項補貼,而對新建綠色建筑達到30%以上的小城鎮,則命名為“綠色小城鎮”,并一次性給予1000萬至2000萬元的補助,等等。對此,企業反響強烈!斑@些政策對于綠色建筑比例占到50%的綠地集團來說意義更大!本G地集團總建筑師胡京認為。
另一方面,大規模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將成為綠色建筑大發展的契機,各級政府將紛紛借此機遇強化綠色建筑的落實,人們傳統印象中價格較低、居住環境質量不高的保障房將有望率先成為綠色建筑。帶領深圳市參加此次大會的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呂銳鋒便表示,未來5年,深圳建設的24萬套保障性住房,將全部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
而談及“十二五”期間的綠色建筑發展基本策略,仇保興描繪出一幅漸進式藍圖:過去五年,采取自愿申報的辦法,使得綠色建筑從零起步,獲得每年100以上的標識標志;未來五年,每年獲得標識的建筑應達到300甚至500個;到“十三五”時期,綠色建筑將進一步覆蓋所有建筑類型。
成本“正名”
“南方和北方綠色建筑成本有差別嗎?”“萬科要做綠色建筑,會不會因此提高房價?”“深圳保障房建成綠色建筑后,成本將增加多少?”在從綠色建筑到低碳生態城市分論壇上,圍繞綠色建筑的成本問題,網友通過現場微博形式,展開了熱烈的提問。
事實上,在綠色建筑的推進中,許多從業者正是顧及綠色建筑初期增量成本,加之對綠色建筑技術沒有完全掌握,因而不愿承擔風險,躑躅不前。
對此,上述分論壇主持人、深圳建筑科學研究院院長葉青態度明確:“綠色建筑的本質決定了它一定是低成本、高品質的建筑,而成本也是動態的、可控的!
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程學軍介紹,2008年~2010年,我國共有113項建筑獲得綠色建筑標識,其中,項目整體單位面積增量成本為每平方米122元,一、二、三星級分別為每平方米41元、111元、242元,換算成增量成本的占比,一、二、三星級的比例分別為1%、2.2%、3.4%。
這個數據并沒有支持人們“綠色建筑成本過高”的普遍觀點。對此,聯合技術公司集成化建筑解決方案副總裁戴尚德也認為:“綠色建筑并不一定以成本上升為代價,一些相關方不太了解綠色建筑帶來的真正好處。在我們的設計中,一些建筑能夠降低20%左右的能耗,這就意味著4~5年便能收回投資!
而即便增量成本較高,也并不意味著項目總成本就一定居高不下。已經獲得了綠色建筑三星級標識的深圳建科院大樓,其建筑技術專項成本約為每平方米570元,與全國64棟綠色建筑項目相比,位于高成本區,但其總建安成本(土建、設備、室內裝修等)約每平方米4300元,僅為深圳同類辦公樓造價的2?3左右。
由此可見,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只要不是一味追求技術、產品的堆砌,綠色建筑是可以實現低成本,同時獲得高性價比的。對成本問題的答疑解惑,將使更多的普通房地產開發企業、建材部品生產企業增添綠色建筑實踐的信心。
走中國式綠建之路
盡管大會金發碧眼云集、國外企業光彩照人,但是,更多的專家及業內學者仍熱切地關注著如何探索中國式的綠色建筑之路。正因此,作為綜合論壇的最后一個主題演講,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憶充滿激情、滿含期待的講話博得了滿堂彩。
“不能走和西方一樣的道路,一定要探索一條中國的路徑!敝袊慕ㄖ芎牟⒎窃S多人鼓吹的那樣,是發達國家的2~3倍,江億通過大量的數據比對和案例呈現表明,無論是面積平均建筑能耗還是人均建筑能耗,中國的情況甚至遠遠低于美國。
但是,太多實例表明,運用大量先進節能技術的建筑也并未真正實現低能耗,究其原因,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使用模式的不同導致的能耗差異遠大于采用節能技術與否造成的能耗差異。使用模式是影響建筑能耗更重要的原因!苯瓋|舉例道,美國大部分辦公樓全年24小時恒溫恒濕,而中國則習慣上班開啟、下班關閉,兩種不同使用模式之下,使用的節能技術、產生的能耗結果也大相徑庭!叭珪r間、全空間的使用模式一定比分時間、分空間的使用模式耗能!
“我們鼓勵的不僅是高用能效率,還包括堅持走節約型道路,一切設計、評估標準都應以此為參照、為基準,而不能照搬所謂“標準工況”的西方模式!苯瓋|如此說道。
走中國式綠色建筑之路,還意味著應該完善和履行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設計、建造、評價標準,意味著采用因地制宜的綠色技術與材料等,不久前在業內引發熱議的中國綠色建筑三星認證標準與美國LEED標準之辨、中國傳統建筑的被動式智慧的再熱等,正是對“中國式”的探索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