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處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工程建設大省。長期的實踐讓江蘇人認識到,工程建設領域的問題涉及面廣,社會關系復雜,運行環節較多,極易滋生腐敗現象。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科學的內外控制長效機制,為預防工程建設領域腐敗筑起一道堅實的制度防火墻。
打造強化和固化制度的技術平臺。為有效解決招投標環節圍標串標易發多發問題,江蘇省有關方面研制開發了工程建設招投標遠程異地評標和網上監察系統。省住建廳、監察廳下發了《關于推進全省建設工程遠程異地評標實現“兩個全覆蓋”工作目標的意見》,并專門召開會議進行部署。至2010年底,已實現遠程異地評標在全省所有市縣全覆蓋和政府投資工程全覆蓋。
加強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治理。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成立了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工作領導小組,省級機關21個部門的負責同志擔任領導小組成員。按照專項治理工作內容和責任分工,相應成立了規范工程建設項目決策行為、規范招投標工作等9個專項工作組,抽調110位同志直接參與這項工作。各項目單位在自查情況基礎上,圍繞需要排查的8個重點環節,分赴各地,逐一排查突出問題。
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針對工程建設排查發現的問題和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各職能部門從制度入手,狠抓規范和長效管理。省發改委下發了《進一步規范全省工程建設項目決策行為通知》,省住建廳、監察廳聯合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招標投標活動的若干規定》,省水利廳出臺了《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信用管理實施細則》,省財政廳制定了《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管理實施辦法》,省交通運輸廳出臺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廉政風險防控手冊》,省紀委、監察廳會同省委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聯合制定了《黨政領導干部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責任追究暫行辦法》。這些規章制度的出臺和實施,使原來一些制度上的空白得以填補,一些原則性、單一性的制度得以細化配套,從源頭上加大了預防腐敗力度。
建立剛性的制度執行標準。各地各部門從項目建設單位填報、項目立項審批以及監管職能部門三方面入手,全面摸清項目底數;運用自查、抽查、剖析檢查等多種方式深入查找問題;堅持邊排查、邊整改,采取建立臺賬、掛牌銷號、下發整改通知書、督查督辦、會商審核、檢查驗收等措施組織整改,形成一套完善的剛性執行標準,保證了排查整改效果。通過對近兩年來規模以上政府投資和使用國有資金項目,特別是擴大內需項目以及其他投資項目全面排查,發現各類問題及時整改糾正,全省整改率已達到80%以上。
嚴肅查處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案件。江蘇省始終抓緊抓實查辦違紀違法案件、遏制工程建設領域腐敗問題多發勢頭。省和各地有關部門普遍通過公布舉報電話和舉報網址,建立辦案責任制、掛牌督辦制、案件月報告制等措施強化辦案力度;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職能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密切協調配合,形成查辦案件的整體合力,始終保持辦案工作的高壓態勢。據統計,自專項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全省共受理工程建設領域違紀違法問題舉報線索1851條,立案1351件,已查實1105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927人。
加強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江蘇為解決項目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由省經信委、治工辦牽頭,在省發改委、住建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以及南京市、無錫市、揚州市、連云港市和相關縣市開展了項目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經過半年的努力,各試點區域、部門已達到“工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公開專欄”開通率100%、專欄鏈接率100%、目錄發布率100%,公開項目信息條數達17萬多條,公開信用信息37萬多條,信息量位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