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排序中位列第三的巴西國營黑色冶金公司,2011年排在第八名。今年,巴西“黑金”除了在新指標“高附加值產品組合”上的得分遠高于被替換的舊指標“在成熟市場上的支配能力”(前者為8分、后者為3分)、“國家風險因素”的得分比去年高1分外,其他各項指標得分均與去年大體相當。這種穩中有升的表現在其他企業得分紛紛下降的情況下,幫助這塊“黑金”閃發出更為耀眼的光芒。
與2011年一樣,巴西國營黑色冶金公司依然在“拓展能力”、“鐵礦石”、“盈利能力”等3項指標上得到了10分的滿分,還在“客戶關系”、“國內市場定價能力”、“環保與安全”等指標上得到了較高的9分。不過,在“規!、“焦煤資源”和“下游行業參與度”方面,該公司的得分依然很低,分別只有4分、3分和5分,顯示出這家企業的薄弱之處依然如3年前一樣,沒有明顯的進步。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年度鋼鐵銷售量倒數第三的企業,巴西國營黑色冶金公司以區區500萬噸年產量的規模躋身全球鋼鐵企業競爭力前3名,其超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模式很值得國內鋼鐵行業學習和思考。
同為俄羅斯的鋼鐵寡頭,相比新利佩茨克來說,謝韋爾似乎有著更為輝煌的歷史。2004年,謝韋爾成功收購美國魯日工業公司(RougeIndustries)及其從事鋼鐵生產的主要子公司美國魯日鋼鐵公司(RougeSteel),成為第一家收購美國鋼鐵資產的俄羅斯公司。2005年,謝韋爾購得意大利盧基尼冶金公司(LucchiniSpA)70%的股權。2006年,謝韋爾和米塔爾展開競購安賽樂的斗爭,盡管最后以出局告終,但在2007年4月份首次登上全球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序第一的寶座,更在2008年、2009年的排序中連續“登頂”,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鋼鐵公司。
不過,在折戟安賽樂收購戰后,謝韋爾在并購、擴張方面似乎陷入了低迷,表現在排序上就是其在“聯盟、并購和合資”這一指標上的得分連續下跌,先是從2009年的10分跌到2010年的8分,繼而又跌到2011年的6分,今年雖有所反彈,但仍然只有7分。同樣連續下跌的還有“資產負債情況”。2009年,謝韋爾這項指標的得分是9分,2010年跌到了7分,2011年進一步下跌到6分,今年依然沒有起色。另外,其面臨新利佩茨克、馬格尼托哥爾斯克等競爭對手的擠壓和追趕也愈發明顯,在“成本削減度”、“周邊競爭對手的影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得分受此影響比2011年略有減少。
令人欣慰的是,謝韋爾前兩年相對薄弱的指標“在成熟市場上的支配能力”,在今年被重新詮釋為“高附加值的產品組合”后,得分情況有較大提高。再加上謝韋爾在“鐵礦石”、“焦煤資源”方面具有傳統優勢,“國內市場定價能力”、“勞動成本”、“環保與安全”方面也保持著較高水平,其加權平均得分相對2011年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升了0.15分。這使得它仍然在全球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序的“第一梯隊”里,并且保持著排名第四的優勢。
寶鋼“歸隊”的老牌強企
作為最早進入WSD全球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序的13家“世界一流鋼鐵企業”之一的寶鋼,曾經在排序中長期位居前3名。但繼2010年1月份被擠出前5名后,寶鋼又進一步“陷落”到十名之外,連續兩年排在第14名的位置上。此次排序,寶鋼以7.24分列排序榜第5位,重新回到“第一梯隊”。盡管相比2011年,寶鋼的得分只高出0.22個加權平均分,但與今年大部分排序企業得分下降以及各相鄰排序企業間得分差距只有0.01分~0.05分的情況相比,0.22分的進步已經很明顯了。
寶鋼此次能夠重新回到“第一梯隊”,除了其在“擴展能力”、“在高速增長市場上的地位”、“客戶關系”、“勞動成本”、“退休職工負擔”、“環保與安全”等指標上的傳統優勢外,最主要得益于其“高附加值產品組合”指標得分從2010年、2011年的1分猛增至8分,“焦煤資源”得分從2011年的4分增至6分。另外,寶鋼的“規!、“國家風險因素”指標得分也增加了1分。
不過,在全球鋼鐵行業整體陷入困境和中國鋼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寶鋼在“在高速增長市場上的地位”、“國內市場定價能力”、“聯盟、并購和合資”等指標上的得分有所減少。另外,寶鋼長期以來在“鐵礦石”(5分)、“周邊競爭對手的影響”(5分)、“下游行業參與度”(4分)等方面的“短板”依然存在。
入選的中國大陸鋼企———優勢為規模和人力資源弱項在資源和產業集中度
參加本次排序的寶鋼、鞍鋼、沙鋼、武鋼、馬鋼等5家中國大陸鋼鐵企業,分別以7.24分、6.68分、6.61分、6.30分、6.16分位列第5名、22名、23名、30名、32名。
除寶鋼排名大幅前移外,其他4家企業的排名與去年大體相當,其中鞍鋼、武鋼排名未動,沙鋼退后2個位次,馬鋼退后1個位次。若以5家企業今年加權得分的平均分參加排序,將在排序名錄上列第23位,比去年前進1個位次,但仍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與去年相比,5家企業的加權得分有增有減。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寶鋼,增加了0.22分;其次是鞍鋼和武鋼,分別比去年增加0.04分、0.01分;沙鋼、馬鋼都分別比去年減少0.04分。5家企業加權得分的平均分比去年增加了0.04分,而所有排序企業加權得分的平均分比去年減少了0.01分,說明與全球優秀鋼鐵企業在困境中的表現相比,中國大陸優秀鋼鐵企業在困境中的表現更為突出。
另外,5家中國大陸鋼鐵企業2011財年的年度鋼鐵銷售量總和為1.60億噸,占35家排序企業年度鋼鐵銷售總量的25.40%,占全球年度鋼鐵銷售總量的10.52%,占比分別提高了6.36個、2.56個百分點。
從總體來看,5家企業在強項和弱項上具有很強的同質性:“擴展能力”、“在高速增長市場上的地位”、“客戶關系”、“勞動成本”、“退休職工負擔”、“環保與安全”等指標得分普遍較高,基本都在9分、10分;“國內市場定價能力”、“能源成本”、“鐵礦石”、“焦煤資源”、“原材料采購的地域優勢”、“贏利能力”、“周邊競爭對手的影響”、“下游行業參與度”等指標得分普遍較低;曾經得分很低的“在成熟市場上的支配能力”指標,在今年調整為涵義更廣的“高附加值產品組合”后,各企業得分都有很大提高(在2011年的排序中,5家企業此項指標得分皆為1分,今年除沙鋼提高到5分外,另外4家都提高到了6分及以上)。
中國大陸鋼鐵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規模和人力資源方面,薄弱之處則在于資源和產業集中度。由于缺乏高品質的“焦煤資源”、“鐵礦石”等上游資源,不具備“原材料采購的地域優勢”,高昂的海運費、能源及其他原材料費用和不斷上漲的工人工資等導致中國鋼鐵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盈利能力”不強且呈下降趨勢。另外,中國大陸市場上的鋼鐵企業眾多、市場集中度低,導致各企業的“周邊競爭對手的影響”、“下游行業參與度”等相關指標得分較低并有所下降。
上述特征說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鋼鐵企業由于原材料價格飛漲、國內外市場需求萎縮、歐美本土鋼鐵企業抵制等原因,生存壓力比金融危機來襲時更大。而入選的中國大陸鋼企在“擴展能力”、“周邊競爭對手的影響”、“聯盟、并購和合資”等多項指標上得分比2011年有所降低,進一步凸顯了中國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太低的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鋼鐵行業的發展發出了警示:各企業長期以來在無序競爭下盲目追求單體規模的發展模式,導致的不僅僅是供大于求的局面,還導致了中國鋼鐵行業到目前為止仍沒能產生一個具有較強行業控制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這值得引起全行業的重視。
深度
排名相鄰企業的評分差距很小
指標調整關注企業定價能力和高附加值產品組合
自2008年以來,WSD評價“世界一流鋼鐵企業”所用的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大致維持不變,但每年都會依據全球鋼鐵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對少數指標或指標權重作一定的調整。
今年的指標體系變動了兩個具體指標的名稱和涵義。一是以“國內市場定價能力”(Pricingpowerinhomemarket,權重為4%)替代指標“與大買主談判的‘定價能力’”(PricingPowerwithlargebuyers,權重為5%)。顯然,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全面定價能力包括了針對大買主的定價能力。這一指標變動顯示出WSD對企業定價能力的觀察由“大買主”擴大到了整個“國內市場”。二是以“高附加值產品組合”(Value-addedproductmix,權重為5%)替代“在成熟市場上的支配能力”(Dominanceinmaturemarkets,權重為4%)。WSD表示,這一指標變動的目的是觀察企業所提供的產品組合能否在成熟市場上為企業贏得支配能力。
另外,WSD對8個指標的權重進行了調整,其中4個指標的權重有所下降,4個指標的權重相應上升。具體來說,“國家風險因素”(Countryriskfactor)的權重由2011年的6%降為2%,“勞動成本”(Laborcosts)的權重由2011年的4%降至3%,“勞動力的技能和生產率”(Skilledandproductiveworkers)的權重由2011年的3%降至2%,“能源成本”(Energycosts)的權重由2011年的4%降至3%;“周邊競爭對手的影響”(Threatfromnearbycompetitors)的權重由2011年的4%升至5%,“焦煤資源”(Cokingcoalmines)的權重由2011年的3%升至4%,“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的權重由2011年的4%升至6%,“資產負債情況”(Balancesheet)的權重由2011年的4%升至5%。
2012年入選的鋼鐵公司增至35家
入選《2012年全球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序》的鋼鐵公司共有35家,比2011年的34家多出1家,為土耳其Erdemir鋼鐵公司(EregliDemirveCelikFabrikalariTAS),在排序表中排名第14位,加權平均得分為6.87分。
從分值差距來看,除第34名的瑞典SAAB鋼鐵公司(5.96分)與第35名的埃及EZZ公司(5.71分)之間的加權平均分相差0.15分、第30名的中國武漢鋼鐵公司(6.30分)與第31名的印度Visag鋼鐵公司(6.20分)的加權平均分相差0.10分外,其他排名相鄰的企業間的分值差距只有0.01分~0.05分。這一方面意味著這些公司的實力相當,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國際鋼鐵行業當前競爭的白熱化。
與2011年相比,入圍2012年全球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序企業的加權得分都有所減少,入門門檻降低了0.20分。其中,韓國浦項比2011年(8.12分)減少了0.64分,最后一名的加權得分由2011年的5.91分(美國AK公司)降至5.71分(埃及EZZ鋼鐵公司)。這樣的情況與2010年大體相當。
此外,35家鋼鐵公司2011財年的年度鋼鐵銷售量總和為6.30億噸,占2011年全球鋼鐵銷售量15.21億噸的41.44%。其中,年度鋼鐵銷售量最多的是排名第16位的安賽樂米塔爾集團,為0.97億噸(比2010財年的1.03億噸下降了5.83%),占35家企業年度鋼鐵銷售量總和的15.39%,占全球年度鋼鐵銷售量的6.38%;年度鋼鐵銷售量最少的企業是排名第31位的印度Visag鋼鐵公司,為200萬噸(與2010財年、2009財年的銷售量持平);年度鋼鐵銷售量排名倒數第二的企業是第35位的埃及EZZ公司,其鋼鐵銷售量為400萬噸(與2010財年持平)。
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企業主要分布在五大洲的12個國家/地區(以母公司所在地為劃分標準)。其中,中國有6家,分別為寶鋼、鞍鋼、臺灣“中鋼”、馬鋼、武鋼、沙鋼;印度有5家,分別為塔塔(合并了康力斯)、印度京德勒西南公司、印度埃莎鋼鐵公司、印度鋼鐵管理局、Visag公司;美國有5家,分別為美國紐柯公司、美國SDI、美國鋼鐵公司、美國AK、SAAB鋼鐵公司(通過合并伊普斯科實現);俄羅斯有4家,分別為謝韋爾、新利佩茨克、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耶弗拉茲;巴西有3家,分別為巴西國營黑色冶金公司、巴西蓋爾道、巴西米納斯吉拉斯鋼鐵公司;日本有3家,分別為新日鐵、JFE、住友金屬;歐盟有2家,分別為德國蒂森克虜伯、奧鋼聯;中東和北非地區有2家,分別為埃及EZZ鋼鐵集團、沙特鋼鐵公司;還有澳大利亞的博思格、韓國浦項、拉美地區的特爾尼翁鋼鐵集團、土耳其的Erdemir公司、全球化的安賽樂米塔爾(其下屬廠礦分布在2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