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能降格為僅具有美學感受或技術構造的結合體,而應該是“在當下一種可被完美詮釋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種能被我們永恒追求的道德關懷”!ㄋ跪v·哈里斯
這里是我們的起點,因為我們誕生于此;這里是我們的終點,因為我們回歸于此。從開始到結束,它與我們的生活緊密關聯。當我們需要它時,它給我們肉體和精神上的慰藉。當我們不需要它時,它在背后默默地守護著我們。這里就是醫院。
從生命誕生到回歸天堂,這類在特定條件下滿足我們需求的功能性建筑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和與眾不同的特殊性。不僅是因為它的交通流線錯綜復雜,它的功能組織環環相扣;也不僅是因為其使用者包括建筑本身的主人公的同時也包括眾多的參與者;而是因為在所有的建筑類型中,只有它具備這一獨一無二的視角,能夠見證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著的不同關系。由于自身功能與結構的特殊性,醫院和其他類型的建筑物相比更需要舒適而溫馨的環境以給人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保障。
2010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倫理中心”)面向全國高等院校的土建類專業和設計類專業的學子們發起了首屆“中國未來城市設計大賽”項目,基于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產生的種種問題和弊端探尋未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模式。時隔兩年后的“第二屆中國未來城市設計大賽”創造性地選擇了“腫瘤醫院”這個話題,要求學生針對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與人的關系問題,思考在未來城市中新型的場地與人的和諧關系的具體體現模式。對此,倫理中心秘書長、副主任羅世范(Stephan Rothlin)博士解釋說:“只要我們談到醫院這個話題,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疏離感,甚至讓人避之不及、望而生畏。在癌癥越來越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的今天,腫瘤醫院的設計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因為這其中包含很多倫理上問題:自己如何面對死亡?面對親人的死亡,自己又該怎么辦?如何去善待、敬畏和尊重生命?我們怎樣去體驗這個特殊環境下的空間?基于此,我們希望未來的建筑師、設計師們能夠通過合理的場地規劃與布局,設計一個新型的體驗場所來改善醫院與周邊社區的關系,體現出現代城市對個人的關懷!

羅世范
建筑的倫理功能:人的體驗與道德關懷
在整個社會體系中,倫理是幾千年來社會秩序得以維系的主要因素!皞悺敝傅氖侨嗽谏鐣信c他人相處的道德規范,“理”則是指處理事務的方法和規則,可以說“倫”、“理”二字囊括了人世間一切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建筑,作為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自然不可避免地承擔了倫理的功能:對于家庭,在兩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建筑明顯地表現出家庭內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理念;對于自然,中國人始終追求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對于社會,它主要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團體、自己與社會之間的以和諧相處為原則的社交規則。
中國的建筑在前進和演化的過程中深受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中國傳統建筑的群體布局和單體建筑的規模、體量、色彩、樣式及裝飾中均有體現。
最能體現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建筑物莫過于四合院,在中國各地的多種類型的建筑中又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其建筑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講究尺度與空間,中軸對稱,房舍、院落在整齊中見變化,于簡樸中顯幽雅,其形制和規模受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嚴格控制,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邏輯思維軌跡,即把建筑首先理解為協調道德和人倫的各種關系、建立合理社會秩序的工具。
作為“未來城市設計大賽”的倡導者,來自瑞士的羅世范博士癡迷于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最具典型的莫過于他所極為推崇的北京四合院。而當我們走進他的書房,室內那些厚重含蓄的仿古家具、墻壁上所懸掛的書法作品,無不散發出濃郁的中式特色。
自從1998年來到北京,羅世范博士先后在多所大學教授國際商業倫理課程。他告訴我們,現在很多西方人都對中國的傳統思想很感興趣。與此同時,中國一些知識分子也在開始回顧歷史,希望能夠找回古圣先賢所布下的信仰,以讓人們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對抗腐敗和冷漠。如今,越來越多的支持者相信,通過傳授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先賢事跡及其思想,能夠填補我們由于現代化進程所造成的道德真空。
對于參加競賽的同學們,羅世范博士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他們在吸收國外先進建筑思潮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從博大精深而富于底蘊的中國傳統建筑中汲取靈感。正如一句老話所講,任何事物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
經濟倫理教育:一場自下而上的文藝復興
經濟倫理,是在經濟行為中,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規則。經濟倫理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食品安全、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消費者權益、職業道德等多個方面。
自從2001年安然爆出假賬丑聞并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之后,又有施樂、世界通信、花旗銀行等相繼出現一系列嚴重的企業丑聞,而這些事件均因為經濟倫理缺失引起,這也促使全球間國際企業開始注重倫理道德的建設。
遺憾的是,當前,在擁有悠久傳統文化的中國,大多數人對經濟倫理仍然持漠視態度,把倫理道德看做是游離于決策管理以及生產經營活動之外的可有可無的贅物,甚至有些人將此理解為是一種外部強加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這就導致了假冒仿制、欺詐行騙、商業賄賂等問題大量的發生。經濟倫理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當下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并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經營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倫理建設都與其所在的民族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和聯系,并深受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倫理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仍然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例如廣為人知的商業格言:‘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經商信為本,買賣禮在先!矣谡\信不僅能使企業內部人際交往更加長久和諧,而且能使企業之間的合作更為持久深入。然而在當今社會中,這一道德準則貫徹得并不好。在今天的經濟活動中,講究效率和效益而不講信用的商賈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在西方國家已是共識!蓖瑫r,羅博士還強調“我們在大學生學務中開展了一系列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在16歲至22歲的年輕人中推廣經濟倫理觀念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未來經濟社會的生力軍和領導力量,未來城市將因他們而改變!
而經濟倫理中“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等理念恰恰與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綠色建筑觀念一脈相承。未來城市應該成為更加以人為本,注重倫理,合理優化配置各種資源的巨大社區,建筑設計師是未來城市的締造者,羅博士認為培養設計師們以將社會的責任負為己任,應從他們的學生時代開始,“未來城市設計大賽”就是基于這種理念應運而生。
未來城市的發展: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1938年,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沃斯發表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一文,該論文被認為是城市社會學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他指出:都市生活的特征來源于城市的規模、密度和異質性,即城市的生活特征是由城市空間的特征所決定的。
城市作為現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中心,與現代文明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城市化在帶來經濟發展、都市繁榮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一系列問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生活中“疏離感”的強化。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疏離感”是一種沒有歸屬性的感覺,當沒有人關心你發生了什么事,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城市也變成了一個冰冷的存在。
本世紀初,美國曾發起過一場逃離城市運動。據不完全統計報道,自2000年至2005年間,共有160萬人口從美國大都市遷居到小城市工作生活。他們厭倦了大城市的喧囂浮華,空氣清新、治安穩定、交通方便、房價低廉是小城市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在這里,重新發現家庭生活的樂趣才是最基本的生活價值。由此看來,近年來中國白領呼聲甚高的“逃離”北上廣趨向,在美國早有先例。
過去20余年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確實給類似北京這樣的城市帶來一系列挑戰,舊基礎和新要求之間如何協調平衡,文化、經濟、科技、社區和城鄉之間如何和諧共融,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動態博弈。
引導大學生關注如何在未來城市的設計理念中融入可持續發展因素和人文思考等問題,為后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正是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發起“中國未來城市設計大賽”的初衷。2010年的首屆大賽就吸引了全國70多所大學將近200個學生團體參加。
對于本屆大賽的作品質量,羅博士評價頗高:“很多的設計中充滿著倫理關懷:例如設計中增加了祈禱室、送別室和聊天室,讓病人及其家人能感受到他人的關愛和生命被尊重的過程;在多個方案中設計了連通的陽臺和階梯狀的庭院,供病人自由交流;提供了更多有助于治療和學習的場所,讓病人不僅僅感受到家的溫暖,還能享受到社會的呵護;此外還有無障礙設計、隨處可見的扶手,讓人們不再停留在觀賞的層面上,而更多體現為人與環境的接觸和融入。它不是一堆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混凝土,而是可以觸及和用心靈去感知的大家庭!
“除了中國未來城市設計大賽外,我們也組織了一系列其他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活動,例如和渣打銀行合作的關注中國艾滋病狀況和艾滋病人的公益活動,還有我們自己舉辦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夏令營,迄今為止,我們已經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參與這些活動的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大高等院校的各個專業?吹竭@些參加活動的學生們,我既高興又感動,因為當這些年輕人在一起分享對疾病、對死亡、對尊嚴的看法時,他們就已經真正地開始思考生活和倫理之間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