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文豪歌德曾將建筑比作凝固的音樂,不同的時代、地域、文化孕育了古今中外多彩絢爛的建筑文明。也從側面折射出時代發展的變遷。從傳統的平房大院,到如今的遍地高樓,中國建筑行業正值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排在全球首位,每年的建設規模也保持約14%的增長率遞增。
與蓬勃發展的建筑行業相比,中國建筑專業媒體的發展態勢卻顯得相對低迷。據統計,國內總期刊數為9486種,主要的建筑設計類雜志數量只有20多種,而其中刊齡近一半為10年以內,耳熟能詳的大概只有10多本,只占中國總期刊數的千分之一。不可否認,國內建筑專業媒體的發展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不僅本土的建筑媒體沒有市場,就連國外的建筑刊物也很難在中國落地。國際知名的建筑雜志《Domus》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嘗試進軍中國市場,結果僅僅兩年就以遭遇滑鐵盧告終。這不僅是個別現象,國外建筑刊物在國內拓展多有一條艱辛風雨路,各種原因導致內容品質降低,難以找到明晰的讀者群,甚至摸不清如何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運作、生存。水土不服,舉步維艱。
2006年,《Domus》再次在中國落地,成立了《Domus國際中文版》,至今已經走過了六個年頭。六年來一直引領《Domus國際中文版》在中國市場穩步前行的正是雜志的出版人兼主編于冰。在她眼中,建筑媒體在國內市場難以立足的癥結主要有兩個。
《Domus》第一次來中國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翻譯,因為在中國找不到好的建筑學的英文翻譯,所以不得不從俄文版再轉譯過來。這其中也有一些可能是中國當初建筑設計受到俄羅斯和前蘇聯影響比較深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內容水土不服,因為中國建設師習慣蘇聯的學科、劃分體制,建筑師只管建筑設計,很多中國的建筑師覺得《Domus》里面產品設計、藝術設計的東西那么多,卻不怎么談建筑本身。而在意大利、歐洲,建筑設計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城市的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甚至建筑師里面的桌子、門把手都是設計師自己專門設計的,所有的細節都是建筑師來統籌的。
此外還有一些市場的原因,當時中國的建筑市場并不成熟。但到了2006年,也就是10年之后,中國建筑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營事務所大規模出現,注冊建筑師也大量增加。中國的建筑師、堅持原創的設計師也已經開始在國際的領域獲得了自己一定的地位。
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事實上設計師閱讀的水準或者是閱讀的需求,遠遠大于了這個行業出版的水準,很多設計師都開始關心建筑之外的和室內設計、環境設計以及藝術方面的這些東西。特別是《Domus》除了這些設計之外還從社會的角度關心房子所處環境大社會文化的背景,這個也是當代的建筑師,特別是建設的決策者非常關心的,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現象,《Domus》迅速在中國落地生根也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了。
眼下國內建筑界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如何讓中國設計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在于冰看來,我們的建筑設計職業教育和職業之間是有一些脫節的,現在有一些學生出了課堂以后還不知道怎么樣去入手、工作。然后就是對于自由品牌自我標準的認識,早在1997年日本政府就已經頒布了叫做過敏的文化產業策略,里面就明確地提出要建立一個日本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于冰覺得中國還是缺乏這方面的設計產業品牌的認識。
其實是要整合整個上下產業鏈。作為建筑專業人士和資深媒體人,于冰一直在研究,她覺得從媒體的角度不應該僅僅是報道已經發生過的項目和事件,更加應該有引領這個行業前進的責任,她呼吁業界,共同創立一個屬于中國自己的設計標準,幫助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且幫助中國當代的建設師、設計師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對中國設計的重視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