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建筑傳媒獎頒獎典禮于2012年12月9日在深圳舉行。本屆杰出成就獎獲得者——80多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視頻發表感言,聲淚俱下地控訴他們毀滅了全國鄉土建筑!拔覀冏罱蛩憔幹埔槐局袊l土建筑的集納大全,但已經做不出來了,很多鄉土建筑已經消失了。一個民族,連自己的建筑史、文明史都寫不出來了,多么可悲!”陳志華說。
鄉土建筑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建筑特色,是地方建筑風格的傳承和延續,她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估量的。
徽派民居建筑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以及粉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點。安徽皖南西遞和宏村的古村落,代表的是徽州風格和淮揚風格。粉墻黛瓦是皖南民居的一個重要標志,無論是看到畫面還是近距離觸摸建筑實物,都會讓熟悉她的人發自內心地感到充滿希望和眷戀。對世代居住其中的鄉民來說,有著居住在高樓大廈中所體驗不到的韻味。
福建土樓,從高處俯瞰像一個帶有巨大天井的圓形“鳥巢”,這種富含和諧團圓氣息的地方民居,千百年來承載的不僅僅是民居文化,更重要的是凸顯了當地居民對和睦相處一詞的深刻理解和對“大家”的詮釋。
一說到江南水鄉,最讓人難忘的是江蘇昆山境內的周莊。提到周莊就會讓人想起馬致遠的那曲《天凈沙》。歷經900年滄桑的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風古貌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這些年,到湘西旅游的游客一般都會去鳳凰古城,使其名聲大噪的不只是曾經在那里拍攝過一部名叫《芙蓉鎮》的電影,而是那些讓游客流連忘返的鋪著青石板泛著青苔的古街窄巷,以及江邊木結構的吊腳樓。若是細雨蒙蒙,鳳凰古城則又多了一層神秘色彩。她是一座具象的古城,又是一幅妙手天成的水墨畫。
在中國,有很多這樣富有地域特色的古城古村落,而能夠像它們那樣得到有效保護的卻不多。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因新農村建設和城市改造的需要,對傳統文化缺乏保護意識,把幾百年、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筑名勝古跡,夷為平地,重新建房蓋樓。在他們看來,那些老舊的建筑已經沒有什么存在的價值,什么歷史文化,全都毫無意義。
我們經常被歐洲小鎮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吸引,為其千姿百態的建筑風格而贊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如詩如畫的背后,凝聚的是歐洲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視。哪怕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古堡,一段曾經輝煌的殘垣斷壁,他們也會把她當做珍寶,精心修葺和保護。
古羅馬就是古羅馬,威尼斯就是威尼斯,不同風格的建筑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一個城市不能沒有歷史,建筑風格的延續就是這座城市的史記。建筑特色承載的是文化,沒有文化的建筑,外表再現代也只是一個建筑物而已。如果蘇州沒有了小橋流水,如果西遞徽州古村落換成了到處可見的水泥方盒子,那么,我們的鄉土建筑文化便徹底消亡了。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為保護北京古城墻與牌樓四處奔走,面對他鐘愛的城門和城墻被拆毀時,梁思成曾經痛心疾首的說:“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的一塊肉,剝去一塊城磚像剝去我的一層皮!比欢,疾速前進的歷史并沒有眷顧那些曾經在風霜雨雪中挺立了八百多年的老城墻。
城墻拆毀或許是源于當時的城市管理者歷史文物保護意識薄弱。今天,人類一邊是大力提倡保護歷史文化,一邊是不顧專家學者的譴責在毀損古建筑,一邊又在建造不倫不類的古街古建筑。這簡直就是一種嘲諷。
80多歲的陳志華聲淚俱下的控訴,能阻止那一雙雙伸向古老鄉村建筑的黑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