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位于北京朝陽區小莊附近的人民日報新大樓正式封頂。該樓建筑規模為135797平方米,由國際會議中心、圖書館、報業大廈等一系列建筑組成。其中塔樓的建筑高度超過了150米。這是人民日報社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建設項目,工程從2010年11月30日開工,將于2014年2月6日竣工。
中標方案主要設計概念是以圓形造型表達“天圓地方”的寓意,通過電腦模擬從圓形開始逐漸演變成三維動態的雙曲面造型,并且與長方形的基地形成呼應。最后在頂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與人民日報的主題關聯,圓形的統攝地位同時滿足了該項目作為區域中心的定位要求。建筑從三個“角”上以外凸渾圓的巨大鋼柱沿弧線直接交匯到樓頂,三面的玻璃幕墻則是內凹的曲面,整個造型簡潔,并且十分節約造價。

人民日報社新大樓將落成于北京東三環,處在北京市CBD(中央商務區)東擴的核心位置,與新近落成的中央電視臺(CCTV)大樓遙相呼應?傮w建設規模達到十多萬平方米,由國際會議中心,圖書館,報業大廈等一系列建筑所組成。其中塔樓的建筑高度超過了150米。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周琦教授主持設計的方案,是以圓形造型表達“天圓地方”的寓意,通過電腦模擬從圓形開始逐漸演變成三維動態的雙曲面造型,并且與長方形的基地形成呼應。最后在頂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與人民日報的主題關聯,圓形的統攝地位同時滿足了該項目作為區域中心的定位要求。 建筑從三個“角”上以外凸渾圓的巨大鋼柱沿弧線直接交匯到樓頂,三面的玻璃幕墻則是內凹的曲面,整個造型簡潔,并且十分節約造價。該建筑預計總價將逾五十億人民幣。

設計方案詳解:
該設計方案以“人文”與“和諧”為主題,憑借象征的手法,充滿動感的形式,表達出建筑的標志性與現代感,同時通過對北京城市的歷史環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提煉與吸收,最終利用現代建筑的語言來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總體構思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設計構思重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以人字形的平面切合人民日報社的主題,創造尺度宜人的空間關系,自然柔和的曲線造型,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對自然環境進行最小的干預,保留基地良好的植被條件,對道路作出退讓的處理,使高層建筑形體在視覺上弱化,減小對周邊建筑的壓迫感。
對時代精神積極回應 以獨特的建筑造型理性表達結構的受力邏輯,外部結構以穩定的三角形進行布置,并在其中尋求視覺上的動態感,利用曲線營造奔騰的動勢反映出發展與進步的觀念。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設計方案的生成以整個北京的歷史文化環境為背景。北京城市的軸線依南北與東西兩個方向展開。在南北方向,以故宮為中心,展現的是北京深厚的歷史沉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在東西方向,以長安街為主線,遍布著建國以來的許多重要建筑,是北京與時俱進,向前發展的有力證明。因此,“傳承歷史,走向未來”也是設計構思的重要出發點之一。通過對現有條件的分析,基地的區位,交通,周邊建筑,空間關系以及場地肌理等多重條件在設計中得到綜合的考慮。
位于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地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建設用地,周邊建筑現狀以多層為主,位于西南方向的以方形為基本幾何形式來源的CCTV大樓是目前該地塊的最重要的建筑,建成后的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以圓形為基礎變化而成。相對于方形來說,圓形在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中,處于更主要的統攝地位,同時易于形成視覺和心理上的中心感。因此,人民日報社報刊業務綜合樓建成以后,將會成為新的區域中心,作為地標建筑,與遠處的CCTV大樓遙相呼應,共同成為該地段的標志,塑造起城市的天際線。
規劃設計
建設用地位于人民日報社西入口,被現有道路分為南北兩塊,總面積19594平方米。報刊業務綜合樓布置在馬路的南側,圖書館及學術交流中心布置在馬路的北側。場地規劃中,在人民日報社的入口處設置集散廣場,在人車分流的基礎上通過集散廣場對原有的空間關系進行整合。報刊業務綜合樓設置內外兩個出入口,其中對外出口利用地層架空形成前廣場,在主樓東側形成對內的后廣場。曲線建筑造型同時形成富有變化的界面,沿道路推進的軸線關系在空間上具有了開闔收放的效果。一層平面的門廳部分通過局部挑高的處理與前廣場進行對接,360度的玻璃幕墻獲得了開敞通透的視覺效果。設計對場地原有的綠化和樹木進行保留,在一層大廳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綠色,營造出自然生態的整體氣氛。
報刊業務綜合樓
人民日報社主樓以150米的高度拔地而起,以流線造型突出向上的動勢,樓板以雙曲面的方式漸變,在基于幾何完形的基礎上塑造出特色鮮明的視覺效果。
建筑造型以圓形為母題,根據場地固有條件變形生成。根據狹長的用地條件在水平方向拉伸,因為交通壓力和使用要求在三個方向進行退讓,形成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人字形平面,同時在升起的過程中,沿道路方向向后退讓,弱化高層建筑對周邊環境的壓迫感,最終得出了曲線狀的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與結構相統一,三片弧形墻體形成的空間結構,通過剛性樓板與核心筒緊密結合,同時抵抗垂直重力與側向推力,獨特的框筒結構形成的是高度穩定的整體結構。結合建筑造型,主塔樓也可采用角部巨構加中部剪力墻筒體結構,巨構和外圍框架均采用鋼結構,由此可給建筑內部空間組織提供極大便利。
在垂直方向上根據面積的變化可以實現使用功能的靈活布置,底層為入口大廳,在中間部分布置辦公,會議,采編等綜合報務功能,頂層根據面積需要布置360度全視野的辦公用房,實現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基于圓形生成的平面形式不但在視覺上取得完整純凈的效果,同時最有效的利用了南、北、東三個朝向,取得良好的通風和采光,并為靈活分割使用空間提供了條件。
圖書館與學術交流中心
圖書館與學術交流廳的曲面造型是對高層部分做出回應,同時整個地塊的建筑造型在水平和豎直兩個維度呈現出流動的態勢,形成和諧統一的建筑形體。
圖書館與學術交流中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分別對應不同的使用功能,通過曲面屋蓋相連,以常規的梁板柱體系塑造出富有動感的現代建筑形式。圖書館與學術交流中心東側鄰近基地中原有的住宅,因此高度被嚴格控制在12米以下,而在西側向上高起,表現出升騰的動勢。同時在建筑內部形成采光天井,在部分鏤空的區域,自然光可以直接射入,另外可結合使用需要設置漫射太陽光的LOW-E玻璃天窗,獲得充足的自然光源。